「2100科技大未來」讀書心得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shap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陳益誠
剛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的時候,我就在想:「是那一位大師那麼大膽,敢去寫這麼硬,又是這麼聳動標題的書啊?」大家都知道,要寫過去的歷史或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根據過去的考證及依據,或是才發生的事實去寫就好了。要去寫未來,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但要從現在既有的,先要找出來一些題材做依靠或根據,再踩著堅實的論證基礎,再根據合理的邏輯去推斷,最後可能還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大膽的假設,才能成事。而最難寫的是,要去寫一個不但跟全人類有關,而且又是大家有可能看得到,不久的未來,而且又是(Daily Lives)日常生活之中科技的未來,實在真的是要有一點勇氣才可以,而且還要有一些堅實的支撐及依據才行。可是當我翻到書裡面,看到作者是「MichioKaku加來道雄」時我就安心了。
我想很多人也許都知道,或者或多或少有聽說過「MichioKaku加來道雄」這個名字;或是曾經看過他的電視節目,尤其是一些常常看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或是TED的朋友們,一定會不小心就會在節目裡看到他,一個個頭不怎麼高,留著一頭嬉皮式的頭髮,長相是個東方臉孔(其實他是美籍日裔)但是操著流利的英語,在節目中專門講一些未來科技的應用,或是一些與外太空相關的議題,就是他沒有錯,就是鼎鼎有名的,未來科技大師
----「MichioKaku加來道雄」博士。其實MichioKaku加來道雄有名的事非常多,並不只是因為Discovery頻道裡面的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科幻成真》,是由他主持一炮而紅的節目;另外,他還主持了另外的兩個熱門科技節目: 《探索》Explorations, 和《奇幻科學》Science Fantastic,在全美國140多個頻道播出,而且於2013年,該節目還曾名列前十大熱門節目之一的強檔節目。在未來科技,尤其是未來外太空科技領域裡面,MichioKaku加來道雄提出的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更是佔有相當份量的重要地位。當然大家對於「未來」都會抱著幾分懷疑,又或是一些期盼吧!MichioKaku加來道雄的「未來科技」也曾引起業界許多的爭議,而就在前不久(2016年7月8日)MichioKaku更引用他的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透過複雜的數學演算,更從數理演算的推論中提出:「造物主上帝的存在。」他發現人類生活在數學世界裡,又可稱為「母體(Matrix)」,透過利用眾人皆知的超光速粒子(tachyons)或虛擬粒子(theoretical particles),讓宇宙變得有意義,就像過去許多研究「未來科技」的科學家們,將他的「超弦理論」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加在一起簡化成統一的理論。MichioKaku加來道雄說:「我們相信物理學的目的是找到方程式,一個能夠讓我們結合有自然力量的方程式,一個能夠讓我們讀懂神旨的方程式。」當他在尋找一個能結合過去及未來,而又有自然力量方程式的時候,他發現了可以透過數理的演算方式,去證明造物者「上帝」是存在的。(下面是這個方程式的翻譯)
『(P(after) = P(before) × D / {P(before) ×D+100%- P(before)}
P(after)為上帝於加入證據後的存在機率,等於未加入證據前的機率P(before),乘上他所創造的「神性指標量表」D。D的值從0.1到10,用以加權證據強弱能力,D為10表示該證據使神存在的可能性提高10倍,1表示沒有提高也沒有降低,而0.1表示神很可能不存在。他從50%-50%開始計算(50%表示不預設立場),最後計算得到上帝存在的機率為67%。』
P(after)為上帝於加入證據後的存在機率,等於未加入證據前的機率P(before),乘上他所創造的「神性指標量表」D。D的值從0.1到10,用以加權證據強弱能力,D為10表示該證據使神存在的可能性提高10倍,1表示沒有提高也沒有降低,而0.1表示神很可能不存在。他從50%-50%開始計算(50%表示不預設立場),最後計算得到上帝存在的機率為67%。』
他相信,我們可以揣摩第11維度空間有個超乎常人智慧的精神體,而正是這個精神體在創造我們所見的一切。這並不是他說的隨機力量造成的。MichioKaku加來道雄說:「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生活在一個智慧體的規律下所創造出來的世界。相信我,現在我們稱為機會的東西以後再也沒有意義。」既然數學和數字模式管理我們生存的世界,那麼神作為一切的起源,其存在的本質就像數學家一樣嗎?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要如何開始進入神的心中,在瞭解自己之前,先好好瞭解造物主呢?根據弦理論,上帝的心靈是一系列線絃,這些線絃發出創造宇宙的音樂頻率。如果MichioKaku加來道雄所言為真,那麼我們現在可能已經有了一條研究的康莊大道,去發現關於神和存在的真實是什麼。雖然這是從數理的推演角度,去推論上帝造物者的存在,並不能全然實證上帝造物者的確實存在,但是最少,這是開啟未來論證的一個好的開始。所以,只要是講到未來的一些科技應用或是人類未來在外太空裡的一些事情,第一個都會想到MichioKaku加來道雄。他現在也是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物理學的紅牌教授,也是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的奠基者。
(一)、「MichioKaku加來道雄」的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
在還沒有講到正題上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MichioKaku提出的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到底是個甚麼東東?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讀,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等都是屬於所謂目前尚無法完全解決的物理學理論的部分,也有人稱它為萬物之理,(TOE,Theory of Everything),因為它是調解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對於所有已知作用力和物質的,不同解釋的統一物理理論。根據超弦理論,在最宏觀的層次,宇宙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弦環構成,物體和作用力都能分裂成原子,原子能進一步分裂成電子和誇克,電子和誇克能最終分裂成微小的弦的振動圈。量子理論在「微觀刻度」裡,解釋能量和物質的特性和行為; 而相對論則是在「宏觀刻度」裡,進行解釋能量和物質的特性和行為。它們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的基礎,然而這兩個理論的整體部分,是互相矛盾的,儘管它們能夠分別起作用,但是涉及到這兩者的公式時,你會發現那些公式,是相互不能套算在一起的。對於鑽研某些研究的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重力論是最後的聖杯,因為除了重力之外,其他的物理都可以用量子定律來描述。以量子觀點來描述物理其實代表了物理理論的一整個典範,所以如果只有重力不遵循這個典範,實在是沒有道理的事。量子力學大約出現於80年前,最初是發展來描述原子與次原子世界中各種粒子與力的行為。量子效應只有在這麼小的尺度才會變得重要。在量子理論中,物體沒有明確的位置與速度,而是得用機率與佔據空間某區域的「波」來描述。在量子世界中,所有的東西在最基本的層次上都會不停的變動,即使是在「真空」中,也有虛粒子不停地出現又消失。
相對的,我們最好的重力理論,即廣義相對論,卻是個古典理論(亦即非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的傑作,它說物質或能量的聚集會導致時空彎曲,同時這個曲率會讓粒子軌跡轉彎,這正是重力場中粒子該有的行為。廣義相對論是個漂亮的理論,它的很多預測已經通過高度精密的檢驗。在古典理論中(如廣義相對論),物體具有明確的位置與速度,像是行星繞著太陽運行。我們可以把這些位置與速度(以及物體的質量)代入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中,然後推導出時空的曲率,從而再推導出重力對於物體軌跡的效應。此外,空無一物的時空完全是平滑的──無論我們多仔細地檢驗,這是一個物質與能量能夠四處倘佯不會受到阻礙的場所。
我們如果想建構廣義相對論的量子版本,所要面對的問題並不僅是粒子在原子與電子的尺度上沒有明確的位置與速度而已,更糟的是在普朗克長度(10-33公分)這種更小的尺度上,量子原理意味著時空本身會是一種洶湧的泡沫,類似於充滿真空中的虛粒子海。當物質與時空這麼變化多端,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能預測出什麼?答案是這些方程式再也不適用。如果我們假設物質遵循量子力學定律,而重力遵循廣義相對論定律,則數學上的矛盾就會出現。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符合量子理論典範的量子重力論。在多數的情況下,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矛盾並不會成為問題,因為通常量子效應與重力效應之一會小到可以忽略,或可以用近似法處理。但是如果時空的曲率很大,重力的量子效應就不可忽視。我們得有非常大的質量或者很高的質量密度,才能產生很大的時空曲率。即使太陽附近所產生的曲率,和讓量子重力效應出現所需的曲率相比,仍是微乎其微。再回到超弦理論,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超弦理論被證明是能夠用來描述粒子和電磁作用力的統一理論,進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許多物理學家認為,超弦理論就是描述物質世界的統一理論,它是最終極的理論。歷史上種種曾經被發現的理論,例如規範場,重力理論,超重力理論等等,都會在超弦的理論裡自動出現,它們都只是超弦理論的副產品。但是超弦理論真的是最終極的統一理論嗎?物質世界真的有最終極的理論嗎?曾經有幾次,物理學家們認為它是存在的,而且已經找到了終極理論。或許物質世界是如費因曼 (Feynman) 所說的像蔥一般,當你撥開了一層後,裡面還有許多更深的一層世界等待你去了解。然而,超弦理論的簡潔而優美形式裡面,不但能夠產生像是模糊空間 (fuzzy space) 的物理學家認為存在的現象,它也能夠產生像是brane與 M 理論的讓物理學家驚訝的新理論。在超弦理論裡,仍然有許多新的理論在發現,仍然有許多問題需待解決。
法國科學家 (Poincare) 說 : 「科學家並非因為實用的價值而研究自然,他研究自然是因為他喜歡大自然,他喜歡大自然是因為大自然的美,如果大自然缺少美,就不值得去了解,如果大自然不值得了解,生命也就沒有意義。」費因曼 (Feynman) 說 :「一旦你與真理的單純之美相遇,就能一眼認出它。」超弦的理論,就如同簡潔與優美的特質激發著最偉大的藝術家一般,深深吸引著物理學家。另外,我們常聽人家說,為什麼人類在物理學方面,多需要累積到約500年左右的研究發展才有可能被突破呢?其實物理學最大的障礙,就是「空間」(包含實體空間及虛擬空間),以及人類所能「微觀及量化」的極限,也就是所謂對人類現在的科技,受限於的人類自己所能定義的「極大及極小」。聽起來很炫,對嗎?物理學在對「空間」的探討方面,首從1947年,Snyder 首先提出空間的不可交易 (noncommutative) 性質。他嘗試將「量子化」的觀念引入時空,希望由於時空的量子化,會修正微觀時空的性質,而讓原來量子的場論,由於在連續時空中產生的無窮多的模式 (oscillation mode) 而引起的發散 (divergence) 問題得以解決。但是後來,由於量子場論在歸元理論 (renormalization theory) 的成功,於是這樣的觀念便被忽略。 然而許多物理學家一直相信,在量子化的重力場理論中,在接近浦郎克尺度 (Planck scale) 時,時空的本質將與古典的時空性質,產生截然不同的差異。這是因為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我們無法測量小於浦郎克長度的系統。而測量物理系統時,我們需要準備適當的能量與動量,所以為了要符合測不準原理,在接近浦郎克尺度時,能量與動量將修改時空的本質,而使得「微觀時的時空」與「古典的時空性質」,那種截然不同的差距,會盡量的被拉近。但是,不管你要怎麼去調整你的能量與動量參數,想要架構一套完整的,而且包含重力場的量子統一理論,目前唯一的可能理論就是超弦理論,所以,「超弦理論」裡,必然有能夠提供微觀時空結構的理論基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是講到「未來的科技」的時候,MichioKaku加來道雄博士,絕對是唯一最佳人選。
(二)、2100科技大未來
撇開上述這一些生硬的物理學理論以後,本書最大的特色則在於作者從九個構面(分別仔細地被描訴在九個章節裡),來共同構勒出預測未來世紀的一些可能發展,前面七章都是平常一般我們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的科技發展,例如: 電腦的未來、人工智慧的未來、醫學的未來、奈米科技的未來、能源的未來、太空旅行的未來、財富的未來等。第八章則談的是「人類的未來---行星文明」,這一章是全書的新論點,而且標題也比較聳動一點,第九章則回到比較輕鬆的一面: 「2100年生活一瞥」(如果能在2100年過一天,看看這些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職場,以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那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發)。
大家閉上雙眼,幻想一下到了2100年的日子,除了個人的興趣之外,大部分現在看得見的工作,都有可能不再需要用真人來操作了,而且人類也不再需要為了溫飽而勞動了,創造力取代財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所有現在衡量財富的觀念也跟著改變了。現在就讓我來跟大家報告一下,作者對所謂的「2100科技大未來的」主要看法吧。以下就各個章節做一個個人分析報告,藉以做到各位也許不需要真正去買書來看,就能一睹書裡面大概的主要論點:
(1).電腦的未來---心靈控制物質
作者在這個章節裡面,首先把它分成三段發展時期來論述,第一期為「世紀初期」(現在~2030年),在這一個時期裡面主要出現的有: 網路眼鏡和隱形眼鏡/無人駕駛汽車/四面牆都是螢幕/軟性電子紙/虛擬世界/不久以後的醫療護理/生活在童話世界裡。其實這一期裡的許多科技,現在有的已經成形,有的也已經呼之欲出了。作者的依據是因為:
(1-1).電腦的運算能力及速度愈來愈快(根據統計電腦的運算力,目前平均是
每18個月就會倍增。
(1-2).根據「摩爾定律」未來十年,電腦晶片將與超級靈敏度極高的感應器
(Sensor)相結合。
作者預測未來的電腦將隨處可見,電腦二字將會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像電影裡面《星艦迷航記》裡面一樣,星艦《企業號》上的船員都可以透過心電感應來控制電腦,甚至發展出用心靈來控制物質的能力出現。
第二期(2030年~2070年)世紀中期,在這一期裡作者稱之為「摩爾定律」的終結期/真實與虛擬實境的混合/擴增實境(觀光、藝術、購物和戰爭的革命/全能翻譯機/全像技術與3D立體影像的世界。在這一期裡面,網路已經是真正的無所不在了,我們可以透過眼鏡及隱形眼鏡可以直接進入網路裡,我們也可以隨處的將網路裡的螢幕影像,直接轉投在任何周邊的空間中成像,就像《關鍵報告》的電影裡面一樣,阿湯哥利用「體感應」手,一拉就把螢幕甩到四周來看了,其他如《機械公敵》電影中的「虛擬成像」、「自動駕駛的磁浮車」,電影「鋼鐵人」裡的「視覺電腦系統」,以及各種「人機合一」的軟硬體應用,「實體及虛擬」同步互動的能力等等,都是這一期的特徵。
第三期(2070~2100)作者稱之為「遙遠的未來期」,說是說是未來期,但是作者的預測立論也是很嚴謹的,這一期裡主要的科技特徵是: 「以心役物」、讀心術、夢境攝影、我的fMRI掃描、心靈傳動和神力等。其實「以心役物」從1988年就開始它的雛型階段了,美國艾墨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和德國杜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ubingen)的科學家,將一個細小的玻璃電極,直接植入一個因中風而癱瘓的56歲男性大腦中,實驗中的這位病患,透過「自己的念力」,利用機能反饋療法(Biofeedback),就能控制電腦的游標。另外一項科技的突破就是,未來會造出一個探測單一神經元等級的fMRI機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目前磁振造影(MRI)多用於像電腦斷層掃瞄,心臟心血管等的掃描,未來這種磁振造影的技術將會和大數據結合,隨著上述電腦/感應器及超微晶片的科技突破,單一神經元等級的fMRI機器就可能予人腦神經元相結合,到那個時候人腦就可以達到「以心役物」、「讀心術」、「夢境攝影」等心靈傳動和神力的境界了。
(2).人工智慧的未來-----機器的興起
這個章節主要是談「機器人」,其實談人工智慧(AI)的書非常多,不過作者認為「機器人」在未來將會朝三個方向做擴散發展,第一種是所謂的「無感性機器人」,這一類的機器人會發展得非常快,而且非常的多元化,例如: 工業級應用的機器人、醫療看護類型的機器人、模組化應用的機器人、教學用的機器人等。第二種難度比較高的是「感性機器人」,這一級的機器人比較接近人腦的機能運作,但是在感性行為模式方面,作者比較樂觀的認為: 並不需要過度的擔憂,機器人勝過人類的問題;作者大膽的預測,機器人的發展會在未來的20~30年當中,會有非常大的突破,但是在「感性方面」,不管再怎麼發展或突破,人腦還是勝過機器人的。在「無感性機器人」方面,機器人一定會比人類還要強,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3).醫學的未來----完美與超越
這一章節是一章非常令人振奮的章節,因為作者將技術論點Focus關注在「基因工程」的大突破,而這一點是幾乎完全可以肯定的,由於在過去10年來「基因工程」、「幹細胞」、「基因治療」…及生物科技、生醫科技不斷的突破發展,對人類老化及逆轉的秘密不斷的被揭開,尤其是在下列幾項人類延壽的確實可行的方向,已經建立了雄厚堅實的基礎:
(3-1).在器官衰老或生病時,透過組織工程或幹細胞,培育新的器官。
(3-2).攝取綜合蛋白質和酵素(它們是被設計來增進細胞修補機制、管理代謝、重設生物時鐘,以及減少氧化。
(3-3).用基因療法修改能夠減緩老化的基因。
(3-4).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和良好的飲食療法)。
(3-5).透過奈米技術早期發現癌細胞,並施以更精確的標靶治療方法。
在這個單元裡面,作者一方面樂觀預測,因為人類在「基因工程」、「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方面,會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悲觀的預測,細菌的發展也可能因為地球暖化(地球海底層的萬古細菌大量出世)、生態環境的不斷被破壞(空氣、水等的汙染)、農作物大量的減少(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等,帶給人類巨大浩劫的可能性。當然,另外也有許多悲觀的人說到:「2020~2035年地球會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而引起世紀的大洪水,及極度天候的變遷,地球變成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也或因為人類戰爭行為的失控,而引起人類世界的核子大戰,而造成人類的文明及生命,大量的滅絕。」其實人類滅絕及地球毀滅的說法,自有人類以來就不曾斷過,甚至有人沿用「彗星撞地球造成恐龍等古生物的大量死亡,來形容人類未來滅絕的可能景象」等等,其實在過去的千百年來,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造成人類文明的滅亡,一直是最廣為大部分科學家所接受的可能性之一。
(4).奈米科技----萬物始於虛無
本章主要重點在於「奈米科技原子化」,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斯模利(Richard Smalley)曾說:「奈米科技最大的夢想,就是能以園子當做建築方塊進行建構。」惠普公司的菲利普.奎克斯(Philip Kuckes)說:「最後,目標不僅僅是要建造塵粒般的微型電腦,這個構想將是建立細菌大小的簡單電腦,然後從塵粒般大小的電腦,就可以獲得現在桌上型電腦的威力。」美國政府正以嚴肅的態度接受這個想法「國家奈米克繼計畫(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已提供將近十五億美元的研究經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奈米科技(2015年)報告:「奈米科技有潛力可以增進人類表現,帶來可以永續發展的物資、水、能源和食物,以及保護我們對抗未知的細菌和病毒…。」
科學家在勾勒未來的奈米科技原子化的時候曾經是這樣定義的:「也許就在本世紀末,奈米科技將會創造出一種只有上帝能使用的機器,能夠從幾乎完全虛無之中創造出任何東西。」踩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看2100年,人類的社會有可能會變得非常富有,我們被物質財富所包圍,金錢不再是富有的表徵,取而代之則是追求創造性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對許多人來說,成為有創造性,原創性和藝術性將會重於物質性的吸引。但多數人會繼續工作,而工作也很有用,只因為那是我們的遺傳基因的一部份(我們內在的洞穴人原則)
(5).能源的未來----來自眾星的能源
在本章裡面作者寫的邏輯有下列幾個方向,首先作者提到「多元化能源時代」,由於各個國家的生成資源的不同,因此雖然大家都採取「多元化能源規劃」,但是在資源取用及偏重的比率不盡相同,基本上來說大家都會使用,原來及未來逐漸減少的石油、石化等傳統能源,再就是代之而起的太陽能、風力、水(氫經濟)及核能發電。再依次提到的是「核融合、熱融合」的普遍被使用,這段時間是人類各種電動車、機器人大量被使用的時代,是一個完全沒有能源危機的時代,但是作者隱喻因為核子分裂及核子擴散的問題,核災在這個時期也帶給人類莫大的浩劫。最後人類再開始從新出發,開始開發使用來自外太空的能源,磁融合是未來的希望,那時候各種磁浮車、磁浮飛行器、個人磁浮穿戴裝置將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這個章節裡所提到的「外太空能源」將不限於只有月球及火星,更有可能像傳統太陽能發電的來源是來自「太陽」一樣。就像許多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一樣,就是所謂的「太空太陽能(Space Solar Power,SSP)」,涉及把數百顆太空衛星送到環繞地球的軌道,同步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能,然後再以光束將能量用微波輻射形式下傳到地球。科幻小說作者(夲.波瓦)2009年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表作品,描繪太陽能的驚人經濟。他估計每一顆衛星將產生五十到一百億瓦電力,甚至目前的日本政府經濟能源研究所,已開始在研究在外太空永久建立外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的計畫可能性。
(6).太空旅行的未來----奔向眾星
在這個章節裡主要的主角是「火星」,但是「月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要角之一,因為作者的論述裡,人類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的基地站,再從月球的基地站移民到火星的永久居留區,也就是說未來要前往火星的旅行者,都會先到月球這個永久型轉運站去,然後再搭乘從月球到火星的太空載具去火星。
依照作者的論述,在人類的火星發展計劃裡面,最大的目標計畫是將「火星地球化」。有看過近期Discovery頻道的人可能都知道,NASA正在研究是否可能將目前因為地球暖化,造成在北極及南極等地區出現的大量海生薻類,這一些海生薻類看上去似乎多是從深海永凍冰層串出來的,對目前的地球極區是個嚴重的傷害,但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牠是否有可能可以協助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將火星地球化,因為這些藻類的生命力極強,很有可能在人類將牠移送到火星去以後,能在火星極端氣候下生存,進而產生氯氣及其他微量二氧化碳等,能催生「火星地球化」的環境出來。
本章「遙遠的未來」篇裡面,作者特別論述了一些有關「太空旅行的未來」,其中許多在TED及Discovery的節目中都曾先後的介紹過,例如: 太空電梯、星際船艦、核子火箭、衝壓式噴射融合引擎、反物質火箭、奈米太空船、磁浮飛行器等。當然現在看未來似乎有一些遙遠,但是作者的所有論述,都是先從現在可行的基礎上面去堆疊出來的,例如: 在論述人類從月球乘作太空飛行器去火星的過程中,這個太空飛行器所以能利用「月球繞行地球的偏磁引力」,將太空飛行器甩向火星的引力圈的,並不是像現在是用火箭的本身引擎,利用固態燃料的燃燒產生的推力,將太空飛行器推升上去的。
(7).財富的未來----贏家和輸家
這一個章節主要是講述「資本主義」在本世紀結束以前,很可能會因為科技快速不斷的突破,現在人類看得見的許多工作,在未來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愈來愈發達的狀況下,都會大量的消失去,人類工作的價值衡量,不再是為了追求溫飽,因為未來的財富的衡量標準,不再是金錢,取而代之的則是人類的原創力、創意力及不斷創新突破的智慧及藝術的能耐。
「資本主義」的不再流行,是因為原本所謂的「利潤」概念,已隨著人類價值概念的轉變而消失,還有就是以『商品資本主義』堆疊而成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也會隨著人類價值概念的轉變,逐漸被未來所謂的『智慧資本主義』所取代。因為『智慧財產所涵蓋』的,剛好是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所不能提供的(例如: 模式辨識、感性與知性融入所從生的判斷力及決策力、喜怒哀樂的爆發力…等)。另外,作者從「資訊不對稱」或稱之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智慧財產及關鍵科技」的落差,可能造成「贏家和輸家」的強烈對比,有可能愈益嚴重。基於這個論點,作者有一點在隱喻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為沒有所謂的「科技包袱」(例如: 以色列、新加坡、中國),如果從現在立即開始建立科技創新突破的厚實基礎,很有機會扮演後來居上的重要角色。
(三)、人類的未來-----行星文明
也許因為作者是一位對星系文明,一直保有相當權威地位的科學家,所以在這裡他可以將他擬定的行星文明再做一個完整的論述。作者的理論基礎是以「能量」消耗的多寡為分際點,這個分級方式是由俄國的天文物理學家尼古拉.卡達謝夫,於1964年率先提出,主要立論點是透過一個「能量耗用表」,來導引天文學家的工作。因為外星文明雖然有可能依據他們的文化、社會、政府等結構,而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件事是大家都需要遵從的,那就是所謂的「物理法則」。天文學家以地球為基準,導算出一個各星體對太陽所散發的能量差異,進而算出各星系的時間差。每一個星系型的文明差,大約相差一百億倍左右。根據天文學家的定義,目前我們人類的能量消耗方式(石油、天然氣均為動植物循環系的一部分)來看,我們現在的文明是屬於「零型」星系文明階段(還算不上甚麼大量的太陽能耗)。另外,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每個星系的階段轉換,最少也要2500年(地球年)以上,所以我們人類事實上,還在enjoy一個非常初期,甚至於還談不上星系文明最開始的階段。
根據作者對星系文明的定義,整個宇宙最少要經過下列三個星系文明階段:
第一型是行星文明(Planetary): 消耗陽光落在行星上的碎片,或約10的17次方(瓦)。 第二型是恆星文明(Stellar): 消耗太陽散發的所有能量,或約10的27次方(瓦)。
第三型是星系文明(Galactic): 消耗數十億恆星的能量,或約10的37次方(瓦)。
許多天文學家,也多認為是因為,我們根本還達不到上述任何一型的「星系文明」階段,所以可能我們還無法真正的,被任何的外來星系所重視,所以這也可能是導致我們一直還無法真正辨識UFO,及其他外來的可能物種的主要原因之一。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有人稱"幽浮",在地球上到底它存不存在,這是一個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完全定論的議題,其實大部分的天文學家對UFO是僅止於「很感興趣」的階段,因為從過去到現在,幾百年來並沒有任何一位天文學家真正「證實」過它的存在。但是如果你去問一些天文學家,他會說:「UFO是非常可能存在的」但是他不會說:「UFO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盡管幾百年以來,地球上始終都有許多人說他親眼目睹過UFO,甚至還有人說他接觸過UFO,但是天文學家始終仍把它歸類成「無法辨識證實的飛行體或現象」。其中一部分的天文學家認為,如果依照現在對天文學及對外太空的研究了解「UFO似乎是應該存在的」,持比較樂觀態度的一派學者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人類的科技發展,在現階段還相當的初始階段,相對外太空或是宇宙來說,我們不知道的遠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很多,所以UFO可能一直就存在著在我們四周,只是我們看不到它們。」當然,另外一派學者的堅持,也是不無道理,他們認為人類是得天獨厚的在宇宙中存在著,也許是一次宇宙的大爆炸,炸出了無數億個像銀河系般的星系,或可以說是無數個巧合中的巧合,只有地球產生了適合生命誕生的條件,人類是由這樣的一個巧合而繁延出來的,人類的文明是這個宇宙裡唯一的個體。
(四)、2100年生活一瞥
作者試著用我們一般世俗人的眼光及想法,來包裝未來2100年,其中許多的生活景象,都是你我天天可能會遇上的情節,從早上一大早起床開始,所有圍繞在你四周的未來科技都能讓你,隨時隨地無時無刻的,感覺到觸摸到,無比的方便和舒適的品質生活。雖然作者勾勒出的未來生活,現在還不存在,例如:許多生活化的機器人,隨心所欲的視聽及新知享受,隨處可得的「服務」,有些是透過聲控,有的是透過無線遙控,有的也許是透過「手控」(手在空中一揮,就下了一個指令),甚至有的是透過「心控」(也就是所謂的心電感應)等。其實我們未來的科技生活是非常多元的,「人跟物、人跟人、物跟物」都是可以隨時隨處相連的,所以由此所從生的科技生活想像空間,將是無比寬廣的。
其他,作者也definition了所有未來「辦公室」的想像空間,其實office機器人現在已經一直在發展了,只是在未來「2100年的辦公室」跟現在有甚麼不同而已,作者試著營造出一個「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未來辦公室環境。本書中在2100年未來生活篇裡面,不管你是「食、衣、住、行、娛樂、學習、工作、睡覺、看醫生、身體保健、甚至與物的接觸…等等」幾乎都到了最極致的科技想像的,那種生活品質去了。如果仔細的去讀它,你會發覺大部分都需要,許多相輔相成的其他資源,在一起去支撐它的存在,例如磁浮車好了,它無法單獨條件存在,它要靠很好的,穩定的磁浮環境,包括電力系統ˋ、通訊系統、導引技術、監控系統、自我安全檢查及修復支援系統….等都同時無間斷的支撐在那裡才行。所以想像空間非常大,也許有人會說,那些都是「有錢人的東西」,其實說的是對,也不完全對。因為科技本來就是要有成本的,並不是完全無償的,尤其是個人周邊的享受,當然是有代價的。但是,相對「大眾工具」來說,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要靠政府去統籌規劃及建置的,例如:疾病自動偵測系統,大眾捷運系統,食品生物檢測系統…等都是。
這本書並非研究用,或工程工具類型的書,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有它相當的閱讀價值,我個人看完以後覺得: 未來,人與人之間在「資訊落差」上面,很可能會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而人在生活上的品質會因為科技創新,啟動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尤其是在未來的十年裏面,科技的進步及突破,可能會比目前更快速,更活躍的進入我們的生活環境裡,但是有兩樣東西是科技無法直接提供給我們的,那就是「生活上的智慧」跟如何去「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