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記憶的秘密」讀後心得


記憶的秘密讀後心得

陳益誠
Date: 2016/10/24 

前言
每回的「讀書心得」在寫完以後,自己都會先讀個幾遍,一來主要是希望,能就讀者的思維看過去,整篇文章還有甚麼地方該修一修的,二來是要再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甚麼錯別字或掉字,或有詞不達意該補強的地方。另外,由於是放在公網的部落格裡面,有時候也會收到許多朋友、同學、先進們,給我的許多鼓勵

指正意見及回應。在此,除了要表達最誠摯的謝意以外,也順便跟大家報告一下,我寫的讀書心得,有那些不同與一般的地方: 許多在市面上的書,也許是因為它的書名」、或是它的初始內容,都套著一些比較學術的外衣,或是比較冷僻的標題,其實它的內容是非常的意涵深遠,可能它的底層裡,充滿著非常多的智慧,及心血經驗;也有一些書,它的書名雖然比較平易近人,但是它的內容,也許套了層層的學術包裝,讓人不容易一下子分辨出來,它是屬於工具型的參考讀物,還是一本比較偏應用面的,實戰經驗之談呢所以希望透過這些「讀書心得」能夠讓這些好書,不要被淹沒在浩瀚的書海裡。其次是,一篇讀書心得如果只是節錄原書的一些內容,或是簡單化的寫一些重要章節的摘錄,我覺得還不如讓讀者,自己去讀那本書就好了。其實,我個人覺得,一篇讀書心得最起碼的目的,應該是去傳達,一本好書裡的一些智慧作者的心血結晶以及書裡面作者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等等。而我寫「讀書心得」還另外希望能達到,下列目的: 一是要為一些繁忙的,也許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去閱讀的朋友,看了我寫的「讀書心得」以後也許就等於,他自己親自的讀過這本書了;更或許,讀了我寫的「讀書心得」以後,能促發讀者真正的,親自再去讀一下這本書,一來是希望這些,散發著智慧光芒的傑作,不會消失在茫茫的書海裡,二來也是希望把自己讀了這本書以後,自己的一些想法或學習到的地方,跟大家報告一下。
 

「記憶的秘密」---「記憶力」的開始:

選讀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曾經上過Amazon讀者四顆星好評推薦; 另外,是因為它原來的英文書名Committed to Memory: How We Remember and Why We Forget,在美國上市時,一下子就觸動到許多讀者的關注,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長期的都忽略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在我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到底我們是怎麼建立起我們的記憶的,而我們後來又會是,怎麼把記憶給遺忘掉的」。本書的作者是(Rebecca Rupp)蘿普,一位專門研究細胞生物學的博士,其實她並不是一位經常出書,靠著寫作過日子的專門作家,出版社也沒有預期這本書,會一出來就大賣的(所以封面也沒有請專門的人幫她特別設計一下)。但是,很出人意料外的是,這本書一上市沒幾天,很快的就在Amazon上突破了15,000冊的賣出紀錄,緊跟著的第二刷也馬上出籠,Amazon還為這本書做了重新封面的設計跟包裝(表示Amozon也驚覺到,所以趕緊請人在第二刷交印前,重新特別的做了再一次的設計及包裝)。在它的封面上還印有相當醒目的詞句: (1).記憶就像貨物一樣堆積在大腦深處嗎?(2).記憶到底藏在哪裡? (3).為什麼有人記得住一萬五千個電話號碼,有人卻過目即忘?(4).女人的記性真的比較好?老人家一定健忘? (5).記性能夠訓練嗎? 

幾乎所有人都曾抱怨過自己的記憶力,正事記不得,但常常記得一些不必要的瑣事,而這些都是一般談話時用不著的資料,甚至有時候在超市裡,怎麼也想不起來要買的東西; 還有的是,常常停在超市或大賣場的停車場裡的車子,怎麼也想不起來到底是停在哪裡?還有,偶然遇到多年不見的同學或朋友,可是忽然間就是想不起來,讀書時還常在一起玩的這位同學或朋友的名字來。談到記憶力,在希臘神話中,記憶力是女神紐茉辛(Mnemosyne)所轄管的。紐茉辛跟宙斯神(Zeus)是古希臘神話中統領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天神。羅馬神話稱朱比特Jupiter),乃木星的名字起源。祂是克洛諾斯和瑞亞的最小的兒子。私通後,生下九位女神(歷史之神克里奧,天文之神優倫尼亞,悲劇之神梅爾波曼尼,喜劇之神莎莉亞,舞神特卜西可,史詩神卡莉奧匹,戀愛詩神伊瑞托,抒情之神優特匹,及眾神之歌女神波莉海尼亞。一般認為這些女神是古希臘創造力背後推動力,啟發藝術作品與表演的靈感,而那些作品是來自記憶力的大量運用。而記憶法(Mnemonics)這個字是由母親紐茉辛而來的,用以統稱各種增進記憶力的方法和手段。無疑的韻律詩即是最早的記憶法之一,每一押韻的詩行都牢牢地烙印在吟詩人腦海裡,失明並沒形成荷馬在專業上的障礙,畢竟希臘的詩人是靠著記憶來吟唱著詩篇的。 

那麼,我們人的「記憶力」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大部分的人是說從三歲開始才比較有記憶的。科學家透過「鏡像實驗」,確認幼兒要到三歲左右,才能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而一個尚未具明確自我意識的孩子,仍無法清楚地劃分自己與環境或自己與他人間的互動關係。雖然如此,他仍透過內隱記憶,不斷地學習新的生活技能,以及吸收對環境的印象。另外一說是,嬰兒並非完全的懵懂無知,一個剛出生或出生不久的嬰兒,已具有諸如驚訝、愉快、不愉快、生氣、厭惡等原始的情緒反應。雖然,剛出生不久嬰兒的大腦新皮質,仍未充分的發展出複雜的神經連結,而無法形成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及因果的陳述性記憶或外顯記憶。但是、嬰兒卻能透過他比較成熟的小腦、原始皮質以及基底神經節,形成情緒性的內隱記憶或是潛意識的情緒性記憶,例如:嬰兒對母親身上的氣味記憶。當然,也有學者是主張所謂的「胎教記憶說」的,認為嬰兒在母體裡的時候,嬰兒是通過5種感覺——聞、觸摸、看、聽和嘗,來接受和儲存信息,並建立自己的記憶的。所以認為嬰兒在子宮裡,即已能感知外在的聲音(包括:母體內的心跳等聲音)胎教論者即認為透過有規律計畫性的音樂,定時的給母體內的嬰兒聽,可以達到安胎甚至未來的一些性格的影響(這一點並沒有醫學上的證明根據)。這有一點像許多人認為銀杏有助記憶力,可以改善健忘、失智的症狀,因此有許多老人常常互相開玩笑說「老了!該多吃點銀杏了!」,而銀杏目前在市面上有許多商業化的產品,像是口服液、膠囊狀、錠劑等形式,且近年來銀杏的保健食品在日本及歐美國家等一直都名列健康食品市場銷售前幾名,不過究竟銀杏真的有助記憶力嗎?根據美國知名健康網站WebMD中一篇2002年的實驗研究指出,銀杏其實對記憶力沒有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了23060歲以上身體狀況良好的人士,接著將這些人分為兩組,一組服用銀杏精華,另一組服用無任何作用的安慰劑,連續服用六週後,這230人每人均須接受14種與學習、記憶力、注意力和集中力有關的測驗,同時他們的親友也須協助評估這些受試者的腦部功能,結果在測驗及親友評估下卻發現,那些服用銀杏精華和服用安慰劑的人表現沒什麼大分別,因此服用銀杏萃取物四週後,腦部即會變得更加清晰、增進記憶力等的功效,其實都是無效的。至於胎教對嬰兒或「多吃銀杏」對老年人,會有記憶力上的幫助,其實都是沒有完全的醫學根據的。 

古代中國人並沒有把「記憶力」當成一門顯學來論述的,比較務實的說法是,我們中國人是把「心」看成,像西方人稱所謂「腦記憶力」綜合在一起的一個代名詞,中國人談「精、氣、神」《黃帝內經》提到人由「天地合氣」所產生,所以生命的組成就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包含神、魂、魄、氣、命門;「地的成分」屬於有形,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眾多「有形」與「無形」的成分中,中醫與道家都認為「精」、「氣」、「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合稱為生命「三寶」。其實談的就是人的一個整體,而記憶力就好像西方人稱的「靈魂」一樣,是依附在人的身體內不可分的一部分。小說中也多提到,人在死後轉世投胎的時候,喝過了孟婆湯以後,你就不再記憶你的所有「前世和今生」了。另外,中國人比較不談甚麼是「記憶力」,中國古代形神論思想家雖然大多數都認為心理是由心臟(甚至五臟)產生的,但也有少數人指出了心理與人腦的依存關係。成書于秦漢之際的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已初步覺察到腦對人的病理、心理變化的作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此基礎上,更明確地作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論斷。清初的回族學者劉智《天方性理》一書中,肯定人腦有統攝各種感知和臟腑器官的功能;同時還提出了人腦功能定位的猜想,嗣後王清任《醫林改錯》一書中提出了腦髓說,進一步作出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科學論斷,糾正了長達千餘年的靈機發於心的錯誤觀點。(形神論)。其實,中國古代談的論述很多,中國古代關於是由形自生或憑空產生,還是由客觀事物作用於形而產生的觀點。早在先秦時代,許多身心神論思想家就明確地提出,有了形體之後,還必須與外物相、相、相、相、相,才能產生認識、產生心理。墨家認為,人要有所認識,不僅要有認識器官(材),而且還必須與外物相接、相遇,並能把它反映出來。荀子更提出了精合感應的命題,認為心理、精神是由外物的刺激所引起的人對外物的反應。所以就心物關係來說,荀子的心理學思想也體現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後來的北宋思想家張載認為,物是客觀存在的,心必須感外物而後生。他的兩句名言是:人本無心,因物為心。(《語錄》下)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語錄》上)他還進一步指出,人的心理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應當在感萬物不一之中去找原因,即所謂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為不一也(《正蒙·太和篇》)。明代王廷相明確提出了動者,緣外而起的命題,認為人的心理只有在與外物接觸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生和發展。清代的王夫之認為,只有合外物才能生其心”,只有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張子正蒙注》卷一)。他還進一步具體闡發了張載的心所以萬殊的論點,認為人們在情、識、意方面的個別差異,乃是物之相感的不同所致。又認為由於人們處於不同的時(時間)、位(空間)和環境,其心理也會表現出相應的差異。戴震也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外物引起的,心理活動的源泉在客觀事物,而不在人的自身,所謂味與聲色在物不在我,接於我之血氣,能辨之而悅之(《孟子字義疏證·理》)。又說:喜、怒、哀、樂之情,感而接於物。(《孟子字義疏證·才》)夫事至而應矣,心也。(《孟子字義疏證·理》)他還提出一種符節說,認為耳、目、鼻、口等感覺的產生,必須與相應的聲、色、臭、味等刺激相吻合,就好像符節一樣;否則就不會有相應的感覺。
 

記憶是甚麼?
神經學家及心理學家,將人類的長期記憶,分成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兩種。所謂外顯記憶,是指我們必需透過意識的帶動作用,才能浮現的記憶。外顯記憶若要能有效且強力的運作,新皮質的神經元必需要有充分的連結。但是,內隱記憶的儲存和新皮質的成熟與否較無直接的關係,卻和小腦、邊緣系統以及基底神經節有較密切的關連。因此,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幼兒,可能只具備了某些模糊與微弱的外顯記憶。但是,他的內隱記憶,卻以驚人的速度在學習與運作著。幼兒的大腦新皮質,雖然仍未充分地發育,使得幼兒具有陳述性以及分析性的外顯記憶。但是幼兒卻仍能以較發達的小腦、原始皮質以及基底神經節,形成圖像式以及直覺式的內隱記憶。其實記憶對人來說,說起來很抽象,但是它卻是無時無刻的,都在影響著,甚至主導著我們的行為模式; 好的美的情境,我們都想要把它永恆的記憶著,不好的痛苦的,我們又都希望把它永久的從我們的記憶中給抹去。但是,弔詭的是,我們好像許多美好的過去,反而好像都很容易被遺記,而那些痛苦的,不美好的情事,反而會不時的在自己的腦海裡,圍繞著久久不能散去。根據心理學及神經學的專家們研究結果,認為其實人的記憶,會隨著當時的「情境」及注意力的影響輕重,而產生長短期記憶的差距。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在歡樂的時候,注意力忽略了這些情境的存在必要性,很可能是因為在任何舒適歡樂的環境下,我們所有可感應的神經系統,這時候大都處於鬆弛的狀況,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注意力」與「記憶」之間的聯繫也愈來愈被弱化掉了,最先被忽略的是一些「情境的細節」,緊跟著就會是一長串的「周邊的情境」也被忽略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容易把一些歡樂的時光,很快的就把它的一些情境及細節給忘了。而那些痛苦的或是不美好的「情境」,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在那一瞬間繃的特別緊,所有的感覺神經系統都是開著的,所以當時的「情境」跟「注意力」是相互拉得很緊的,最後致使這一段的「記憶」,就很容易的烙印在我們的長期記憶體裡了。 

到底我們人類是怎麼記憶的呢?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 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是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第二階段是「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第三階段是「檢索」:將被儲存的資訊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人類記憶的過程,目前被認為和電腦處理信息存取的過程類似。通過對電腦數據輸入輸出原理的了解可以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記憶這個複雜的過程。按照記憶的內容特性,腦神經科學家又將其分為兩類,分別是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可以意識到的過往經歷,有時也被稱為陳述性記憶。內隱記憶包括我們的運動能力,行為習慣這一類,是我們沒有意識,但又確實是因過往經驗影響而產生的。一般看法是,能長期存在的外顯記憶是被存儲在大腦皮層中的,不過其產生卻絕對依賴腦中一個被稱為海馬體的結構。然而關於記憶存儲位置的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還缺乏強有力的直接證據。但是有些類型的記憶是在其他位置被儲存的-如運動模式,行走,游泳和騎自行車-它們可以被儲存在小腦或脊髓。其實人腦裡的記憶系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因為記憶是隨著我們的五官的感覺在走的,感覺上好像類似電腦在記憶,其實又不太像,例如:你看一篇文字好了,人腦的記憶並不是完全像電腦是透過數位化在記憶的,它有點像一台照相機把影像解向後儲存起來,可是當你在看那篇文字的時候,很可能你旁邊有聲音,有其他的如燈光,或是有人走過,或是聞到旁邊有人在吃東西,其實這些都算在跟你讀那篇文章的同時,都被你的腦子給記憶下去了。但是影像也許被記憶在大腦的皮層,其他如氣味及也許你當時得情緒又會被記憶在杏仁核及海馬體,所以我們腦子的記憶模式是個一連串複雜的記憶處理過程的產物,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它的存在及處理方式而已。根據「腦醫學」專家們的研究,記憶的痕跡(engram),其與記憶相關的四個主要的大腦組織是:
(1).小腦,主要負責程序性記憶,這種記憶主要靠後天的重複,以及經典條件作用獲得。
(2).紋狀體,是前腦的一個複雜結構,是習慣的形成或刺激——反應間的聯繫的基礎。
(3).大腦皮層,負責感覺記憶以及感覺間的關聯記憶。
(4).杏仁核與海馬體,負責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記憶,也負責情緒記憶。

那也許有人問:那也許有人問: 那「人腦的記憶體」到底有多少?是否有它的極限呢? 老實說到目前為止,醫學期刊上並沒有統一一定的定論,有「大腦」研究人員說: 人類大腦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結構,經歷了數億年演化才建構出現今樣貌,且在過去七百萬年間,增加了三倍大小。大腦的重量只有一公斤多,然而內部卻有860億個神經元以超過100兆條神經相連,形成的網絡比史上最先進的超級電腦還要強大。已知人腦最大的部分是前腦,和其他哺乳動物的腦一樣,前腦由名為大腦皮質的厚厚一層神經元所覆蓋。但是人類大腦的這層神經元已大大擴增,數量是小鼠的1000倍,且還未停止演化。至於人腦的記憶是不是有它的極限,其實並沒有完全的醫學實驗證據,顯示它的極限性是存在的,不要忘記現在人類對人類的大腦潛能開發大腦開發還沒有超過10%,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於休眠狀態。世界上誰最聰明?愛因斯坦到目前為止愛因斯坦被認為是世界上聰明絕頂的人。愛因斯坦死了以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解剖,發現他的大腦是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人。但也只使用了1/32/3仍處於休眠狀態。所以,一直到人死去之時,大腦90%的潛能仍然在睡覺。人腦細胞有140160億條,被開發利用的僅占1/10。人腦子裡儲存的各種資訊,可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即5億本書的知識。人的大腦有100多億個神經細胞,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資訊。據估計,人的一生能憑記憶儲存100萬億條資訊。如能把大腦的活動轉換成電能, 相當於一隻20瓦燈泡的功率。根據神經學家的部分測量,人腦的神經細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絡還要複雜1400多倍。每一秒鐘,人的大腦中進行著10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人體5種感覺器官不斷接受的資訊中,僅有1%的資訊經過大腦處理,其餘99%均被篩去。大腦神經細胞間最快的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為400多公里/小時,大腦的四周包著一層含有靜脈和動脈的薄膜,這層薄膜裡充滿了感覺神經。但是大腦本身卻沒有感覺,即使將腦子一切為二,人也不會感到疼痛。人的大腦平均為人體總體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氣的25%,相比之下腎臟只需12%,心臟只需7%。神經信號在神經或肌肉纖維中的傳遞速度可以高達每小時200英里。人體內有45英里的神經。人的大腦細胞數超過全世界人口總數2倍多,每天可處理8600萬條資訊,其記憶貯存的資訊超過任何一台電子電腦。

 
動物的「記憶力」
在地球上,人類的記憶力可能是最富饒而且最奇異憶的,但不是唯一的。從低等的爬蟲類到體型最大的大象,所有生物都擁有某種能力的記憶力,例如某些鳥類(像鴿子、候鳥等)記得牠們遷徙的路徑,年幼的雁、大鶴打從小就跟著年長的一起飛,直到有一天牠自己能辨別南北飛行的途徑以後,才自己飛。鮭魚記得產卵的地方,鰻魚記得與其共生藻類四周海水的味道,而每年都會回去那兒交配,松鼠對自己埋藏堅果的地方,有超強的記憶力,笨重的大象更有終生不忘的超強記憶能力(科學家爾文在1926紐約客雜誌中記載,一個小頑童用肥皂去戲弄餵食一頭幼象,數十年後一次遊行中,這頭已經長大了的大象,居然能夠在遊行的隊伍中,認出當年戲弄過他的那個,如今業已長大成人的男童來,大象脫隊直追這位已經長大成中年的男子,並攻擊他…..)。另外,黑猩猩記憶力過人,京都大學靈長類學研究所曾舉辦記憶比賽,內容是記憶出現在營幕上的數字位置,注視幾秒後,數字會被白方塊遮住,黑猩猩能夠在短時間正確點出數字順序,答對率高達9成,擊敗16名大學生,之後還勝過當時英國記憶力冠軍。法國有科學家研究狒狒時,發現狒狒能夠辨別英文單字意義與否,正確率高達75%;由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保有語言的邏輯能力,包括字母排列組合以及圖像思考,科學家推論語言能力可能是猴類及猿類的本能。還有,烏鴉被認為是典型的「智能與腦袋大小無關」的動物,雖然小小隻,但是學習能力跟黑猩猩差不多高,研究人員做了一個關於「抑制機能」的實驗,杜克大學針對36種動物做實驗,他們在兩側有開口的透明圓管內放食物,智能低的動物會一直衝著食物去,但高智能的動物會知道繞到兩側開口,成功的取出食物,這個研究發現烏鴉跟寒鴉是表現最好的鳥類,他們從側邊開口進入管子取得食物。常聽到有人罵別人「笨得跟豬一樣!」但看完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豬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許多!美國埃默里大學神經科學家-勞瑞.馬里諾(Lori Marino)表示,豬擁有一部分跟其他高智商動物一樣的認知能力,諸如黑猩猩、大象、海豚,甚至人類。牠們的智商甚至能夠超越狗狗。透過一系列針對豬和其他動物的比較研究,科學家還發現,豬擁有較優越的長期記憶能力,可以成功挑戰迷宮和其他需要對物體定位能力的遊戲。研究也顯示豬能夠瞭解簡單的符號與象徵,牠們甚至可以學習並記憶一連串較複雜的符號組合。牠們也跟狗一樣喜歡遊戲,會和同類打鬧,擁有複雜的社交生活,懂得學習和互相合作。針對魚的記憶力實驗,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心理系的教授埃里克森(Charles W. Eriksen)曾經註意到,他的鄰居在餵魚前總要搖晃裝魚食的罐子,而池塘中的魚在聽到魚食在罐中晃動的聲音以後,也會從四面八方聚攏,準備進食。受到這個現象的啟發,埃里克森決定做一個相當簡單的實踐。他在自家的魚池裡養了一些鯰魚,每次餵魚的時候埃里克森都要大喊幾聲魚!魚!fish-fish)。經過了幾個月的訓練,每當埃里克森喊話的時候,總會有19條鯰魚游到他的身邊。第二年夏天,埃里克森又重複了一遍這一過程,這一次,一共有16條魚聽從他的口令。當埃里克森再次回到他的魚池的時候,已經過去了5年的時間。不過他仍然決定測試一下自己養的鯰魚還有沒有保存著之前的記憶。於是,埃里克森再一次來到池塘旁邊,喊了幾聲魚!魚!。讓他吃驚的是,即使他還沒有來得及把魚食投到水里,已經有9條魚游了過來。第二天,接受他召喚的鯰魚的數量增加到了13條。埃里克森在給同行的信中描述了這個實驗,作為魚類記憶能力的參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魚類學家皮徹(Tony J. Pitcher)也曾經在《魚類認知和行為》(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一書中描述過一個實驗。在他的實驗室中,金魚飼養池裡被置入了兩種不同顏色的管子。只有當金魚選擇了正確的顏色,才能獲得食物。在訓練了一段時間以後,帶有顏色的管子被取出。過了一年,當研究人員再一次把管子放入池中的時候,金魚立刻選擇了帶有可以取得食物顏色的管子。埃里克森的觀察和皮徹的實驗說明,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考慮到大部分魚類的壽命也只有幾年時間,它們的記憶還是相當持久的。海獅也是記憶力超強的海洋生物,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海洋生物學家,在1991年開始訓練一只雌性海獅裏奧。研究員先向裏奧展示一張寫上字母的卡紙,然後再展示兩張卡紙,其中一張與它曾經看過的內容相同。如果裏奧拿起字母相符的一張卡紙,便會獲得一條魚作為獎勵。在2001年,研究員再次向裏奧進行同樣測試,結果它的表現與10年前同樣卓越。研究員由此發現,裏奧可以牢記一些在多年前學習過、關于字母及數字的知識。這是已知最長停留時間的動物物種,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對于25年壽命的海獅,相當于我們要你70歲時候記住30歲學習時候的所有東西。還有跟我們人類長期相處的動物例如貓跟狗,在貓還未被馴養之前,牠們的生存嚴重依賴于牠們的記憶力。在野外,貓們只能自己去捕食。不像那時候的狗是群體捕食,貓則是善于單獨狩獵。捕獵的過程需要數小時的學習過程,耐心,解決困難和形成一套適當的捕獵策略。為了保證貓兒們每次捕獵後能安全返回,牠們需要記住自己所經過的各種路線,各種氣味,各種聲音,或哪些區域有對它們構成威脅的動物存在。因此貓保留自己短期記憶的能力就不斷的增強,雖然已經馴養了許多年,但是其短期記憶仍是一般動物的幾十倍。俗話說:貓找八百里,狗找一千里 這都是說貓狗都有驚人的回家本領。為此有人認為貓狗的記憶能力應該是非常強的。然而,對於狗狗來說,牠們的記憶能力到底強不強,記憶能力到底多久呢?其實狗狗的記憶能力並沒有牠的聽覺、嗅覺那麼敏銳、那麼持久。在日常生活中,當寵物狗犯錯之後,我們都助長立即懲罰,而不要拖到幾天之後,因為幾天之後的狗狗早已經將之前發生的事情忘記了。從這點來看,狗狗的記憶能力似乎並不強,而且記憶力也並不長久。然而,也有很多的事實證明,狗狗能幾千里之外尋找回家,能在很多年後依然記得主人的聲音。從這點來看,狗狗的記憶能力似乎又是很強、很持久的。其實,研究早已發現,狗狗的記憶能力對有些事物可能記憶很模糊,但是對於主人、住所,主人的聲音等都有很強的記憶。而且研究也發現,狗狗的聽覺、嗅覺是非常敏銳的。祂們對聲音的判斷非常的強,而且能長時間記憶。所以,綜合的分析,狗狗的記憶能力可能在某方面會比較弱,但是在某方又有顯示得非常強。其他像蝴蝶蠕蟲渦蟲螳螂….等都有相當的記憶能力。 

再回到人類,人類學家也從長期觀察及記錄中證實,男人比女人更易於學習長路途的追逐訓練(因為原古人類,男性仍保留下來以前那種,狩獵的DNA因子下來,所以男子比女子要好動好鬥及對長路途的識別能耐。另外,在腦的成長來看,女性髓鞘化過程比男性早十二至十八個月完成; 而男性髓鞘化過程(myelination)到二十多歲仍會繼續。所以這也充分顯示,一般同年齡的女性,要比男性要早開智力一點。但是在腦的大小及結構比較來說,男性的腦袋普遍來說比女性腦袋大10%,多出來的質量讓男性有更多運算能力(processing power),但不必然使他們更聰明。此外,負責空間知覺的頂葉及控制社會行為及性行為的杏仁核都較女性大。女性腦袋中負責判斷及解難等的額葉及負責情緒控制、記憶等的邊緣系統都較男性的大,而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的橋樑,讓左右半腦能順利溝通合作的胼胝體也比男性大20%。至於在腦的使用效率來說,其實我們人類不論是男性也好或是女性,其實在腦的使用效率上面,都不怎麼高,根據腦細胞科學家的研究統計,我們人類的大腦使用效率,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大約頂多在10%左右,當然仍然有的可能高出10%一點點,大部分的多低於10%的比較多,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在腦的使用效率上面,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去發掘出來。從上述的一些動物腦力研究實驗中,海豚的大腦使用效率,竟然可以高達20%以上,根據腦神經科學家驗證,海豚的記憶力很可能是除了人類的記憶力之外,最強記憶力的物種之一,公海豚可以記憶起20年前母海豚的聲音」,而且海豚大腦的使用效率比較人類高,平均都要高出10%左右。在腦細胞及腦神經鑽研多年的科學家們認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是提升人類用腦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然這裡面包含許多諸如:快樂的學習環境及心情,充足的睡眠及蛋白質的攝取等等,都可以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新生,但是不可諱言的是,人類大約在成年以後,每天腦細胞的新生數率跟腦細胞的死亡率,確實有逐漸反差的現象,但是這並不代表它的使用效率降低,及它的可塑性也變低,根据醫學的臨床實驗統計,人類甚至到了70歲,他的腦的可塑性是依然存在的,也就是說70歲的老人他的學習能力及使用腦去做一些動作,仍然是可以做得很好的。(這也說明許多,甚至90歲的老人,如果他的體力及肌肉骨骼的支撐度,仍然完好的情況下,他也是可以像年輕小夥子一樣,可以大跳探戈或disc)
 

記憶的分類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能力根據經驗來修改他們的行為——即使是最原始的蠕蟲。因為行為是由腦活動所控制,所以行為的變化必定和腦內的變化相關。1971年,Timothy Vivian Pelham Bliss(英國腦神經學家)Terje Lømo(挪威醫學家)發表了我們今天稱之為長期增強作用的現象的論文:論文展示了明確的證據,表明動作導致的突觸改變可以保持至少幾天。儘管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類實驗更容易進行,上千項研究釐清了突觸變化的機制,也揭示了其他種類的行為導致突觸變化的機制,發生在腦的不同區域,包括大腦皮層、海馬體、基底核和小腦。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與體能鍛鍊可能在其中扮演著促進性的作用。神經生物學家目前將學習和記憶分為許多種類,對應腦中的不同實現方式:

l   工作記憶---是動物的腦保持關於當下任務的一些暫時信息的能力。這一類動態記憶被認為是受到赫布理論效應的調製:一組激活的神經元會保持同步互相激活。
l   情節記憶----是回憶起特定事件的細節的能力。這一類記憶可以終身保持。許多證據表明,海馬體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許多有海馬體損傷的人會表現出失憶症,無法獲得新的長期情節記憶。
l   語意記憶----是學習事實和關係的能力。這一類記憶可能主要儲存在大腦皮質中,通過改變神經元聯結來存儲特定種類的記憶。
l   工具學習記憶----是根據獎懲來改變行為的能力。它由以基底核為中心的腦區網絡實現。
l   動作學習記憶----是通過練習或者單純的重複來改善身體運動模式的能力。許多腦區和它相關,包括前運動區、基底核,特別重要的是小腦,它的包含了許多關於運動參數的微小調節。

至於是否因為年齡的關係對我們的學習與記憶有絕對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完全絕對的關係,根據維也納大學康士坦丁‧梵‧艾克諾摩博士估算,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一千五百億個,這些細長樹枝狀的腦細胞彼此之間又會形成上兆個稱為突觸(synapse)的連結。突觸的重要性,在於它們串聯起神經傳導的路徑,與其它腦細胞結合並相互聯絡,促使聯絡網的發達,於是開啟了資訊電路。新生兒的腦部,擁有將近一千億個稱為神經元的腦細胞,隨著年齡的成長,腦細胞的數目並沒有太大的增加。人類誕生時的腦,約有四百公克重,一年後,增加為八百公克,第三年成為一千一百公克,第四年增加為一千兩百公克,到了六、七歲即會與大人的腦同重量,約為一千四百公克。七歲之後,就不再增長了,人的腦從誕生到七歲,變化是相當激烈的,這期間主要長二種東西,一是突觸數目的急劇增加,以綿密神經之間的聯結;二是,神經軸突外面包的髓鞘,這髓鞘類似電線外面包的一層絕緣物,使它不會短路、不會放電,也使傳導更為迅速。但是約在五歲到十歲期間,突觸會大量死亡,一下子減少到一半。突觸是傳送資訊的,為什麼會大量死亡呢?其實這就是『去蕪存菁,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因此如果在幼兒時期缺乏富有刺激的環境,孩子的腦部發展就會受損,例如幼兒時期不常與人互動、不常遊戲或閱讀,日後可能會發生有而很少遊戲人際關係上或語言學習上的困難。
 

遺忘
既然我們談了「記憶」的開始,也談了人類跟其他物種之間的「記憶」比較,當然在人類的一生中,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及衰老的過程,「記憶」也開始在我們的身上產生變化,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遺忘」﹔那我們是甚麼時候開始產生「遺忘」的呢? 根據1885年德國的柏林大學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aus)所做的「遺忘曲線」我們就簡稱它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它可以直觀看出兩個特徵:(1).記憶是在隨時間衰退的; 但是(2).衰退的速度不是不變的,而是越來越慢的。記憶就像放射性元素一樣,以某個半衰期來隨時間逐漸瓦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這就是衰減理論(Decay theory),這個理論將時間作為記憶衰退的唯一變數,也在短時間內的記憶衰退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撐。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家是持相反意見的,例如一些實驗顯示,如果我在學習之後馬上睡覺,和一直打遊戲相比,保留下來的記憶會多得多;再比如說,如果我本來因為某件事對一個人產生了誤會,後面我發現事實並不是那樣,那麼很自然之前種種不好的記憶會被遺忘掉。這些證據至少可以證明,在學習過程之後的活動確實會影響保留下來的記憶(memory retention)。於是心理學家們又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記憶衰退的根源是外界資訊輸入所產生的干擾,干擾的大小取決於新輸入記憶的相似度、數量和強度。這些干擾源自於這個學習之前的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和學習之後的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學習之後過得時間越長,逆向干擾越多,保留的記憶也就越少了。當然,這些畢竟只是理論,一直都沒有一個很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孰對孰錯,大家慢慢也就逐漸開始認為兩個理論是並存的,都有些道理。近年來生物學家在果蠅身上的實驗,證明可以透過抑制腦細胞的解聚(actin),從而影響細胞形態的變化。這些作用看起來和記憶遺忘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但是,在通過遺傳學手段將這個分子開關強制關閉掉一些以後,發現果蠅遺忘的速度變慢了; 而再強制打開一些以後,遺忘的速度又開始加劇,這就說明抑制腦細胞的解聚(actin),可以調節果蠅遺忘的速度。
 

老人癡呆阿茲海默症
談到「遺忘」就不能不去談「老人癡呆」和「阿茲海默症」,很多人直接把「老人癡呆」和「阿茲海默症」是畫上等號的,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老人癡呆症是個臨床症候群,是因後天的病症所造成的記憶力及其他大腦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功能。而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此等腦機能退化性疾病的成因未明,患者腦機能衰退呈漸進式。主要是由腦血管或其他腦部的病變所引起的腦機能衰退。多發梗塞癡呆症(multi-infarct dementia)最為常見,多數患者有高血壓,以致發生連串的腦血管梗塞,而引起腦組織缺氧和壞死,患者腦機能的衰退是隨著腦血管梗塞的增多而加速。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簡稱AD)是一種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其成因牽涉的因素很多,目前沒有確切的診斷和有效治療的方法。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一種,最顯著的早期症狀為健忘,通常表現出來的是逐漸增加的短期記憶缺失,而長期記憶則相對不受病情的影響,但是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語言能力,空間辨別能力,認知能力會逐步衰退,受AD影響的神經功能通常與大腦的額葉(frontal lobe)聯繫緊密,這反映了疾病的病理學過程。有一部日劇明日的記憶就是講述這樣的病情。阿茲海默症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
家族性阿茲海默症(Familial AD; FAD):這是在阿茲海默病中較罕見的類型。多發病於3060歲之間。
(2).阿茲海默老年癡呆症(Senile dementia with Alzheimer’s type; SDAT):佔阿茲海默病中的絕大多數。通常在老年期(60歲以上)發病。

阿茲海默的症狀,表現為逐漸嚴重的認知障礙,記憶障礙、學習障礙、注意障礙、空間認知機能、問題解決能力的障礙,逐漸不能適應社會。嚴重的情況下無法理解會話內容,無法解決如吃飯,穿衣服等簡單的問題,最終癱瘓在床。與呈階梯狀變化(即在某一時刻突發性的惡化)的腦血管性癡呆症不同,其特點是逐漸惡化。病情惡化的途中,有的患者會伴有被害妄想,幻覺等現象出現。通常還能見到諸如,行為語言粗暴,舉止下流等周邊癥狀,所以在護理上有很大的困難。阿茲海默的病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損失(或退化),以及腦中出現類澱粉斑神經纖維叢。已知遺傳因素很重要。並且發現有三種不同體染色體顯性基因與少數家族性、早發性AD有關。這三種分別是:Presenilin 1, Presenilin 2,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晚發性ADLOAD)只找到一個易感性基因:the epsilon 4 allele of the APOE gene。發病的年紀有50%的遺傳性。在病理學上顯示出腦組織萎縮、大腦皮質出現老年斑等現象。研究發現老年斑是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所造成。從髄液將腦內β澱粉樣蛋白進行定量控制的工具現在正在實用化研發階段。但是β澱粉樣蛋白是否為阿茲海默症的直接原因,或者是患病後呈現出的結果,現在還沒有定論。阿茲海默症受遺傳因素的一定影響。調査顯示,80歳以後15%的人有罹患癡呆性疾患的危險。親族中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場合患病的幾率也相對要高。大規模調査顯示多攝取蔬菜,魚蝦類食物將減少患阿茲海默症的幾率、肉類的過多攝取則會使得機率提高。另外曾有抽煙攝取尼古丁能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幾率之說,但在大規模的研究後現在這一說法被否定。 

「老人癡呆症」為一嚴重喪失智力與社交能力,進而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功能的疾病。過去一般認為這是年老的必經過程,然而,現在已知癡呆症並不是年老的正常過程,而是另有原因的病症。所以正確的講法應該是改成「失智症」,當然多發症統計來看,確實是老人居多。「失智症」種類繁多,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只是其中一種。而「失智症」是個臨床症候群,為一種漸進式退化症狀,是因後天的病症所造成的記憶力及其它大腦功能減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障礙及出現異常行為等症狀,足以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功能。

「失智症」的分類如下:
 
1.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屬於這類型,其中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為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通常以大腦皮層為主。早期病徵以記憶力衰退最明顯,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是以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大腦會緩慢而逐步退化,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其腦部神經受到破壞,過世後解剖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臨床病程約8-10年。

(2)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性格改變,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兩者都有逐步退化的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 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2.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步履障礙(失足跌倒)。通常合併出現小腦梗塞,容易發生在多次中風之後。  

3.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
此類行多為可逆的,若能找出導因,對證治療,即能獲得緩解。如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結論
其實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個人最大的感觸是,記憶力記憶的效率固然是我們要去追求的,但是在所有的過程中,其實不斷的去「學習」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所以提出「終生學習」的目標來做為大家彼此相互勉勵的方向。王安石:「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黃山谷:「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天下雜誌2011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交大新生入學典禮上的一篇演講,就曾提過他個人「終生學習」的經驗(轉載):現今的國際競爭,與日加劇,要如何從跨國間的人才、企業資源、國家競爭力的整體,大環境競爭之中,走出自己一條不一樣的路出來,首先我們大學生即應打破下列三個學習上的迷失:

l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l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其實現在,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l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機會。

在如何培養企業領導人方面,張忠謀先生說了他個人的看法:~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象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另外,張忠謀先生認為「終身學習」並不是單純只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的那種學習,」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他認為「終身學習」是應該要設有「短期目標」(例如:三個月或一年的目標,比較貼近當前競爭情勢的目標,諸如「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來襲時,把國際金融方面的知識,或各個專業雜誌的報導及分析,就做一個有計畫地整理及閱讀。),及「長期目標」(也許是一個三到五年的規劃,可以與自己的興趣或是職場上的專業知識,來做一個詳細的規畫學習),來有計畫,有恆心的去執行才行。愛因斯坦: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 

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處:清,梁紹壬兩股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原著作者劉彝《畫旨》).其實這句話拿到今天來用,是再適合不過了,關在教室裡讀死書,似有不如走到外面去看世界,你會發覺每走過一個不同的國度裡,永遠有學不完的新奇事物、人文景觀及文化差異,也許今天的我們,很可能是別個國家的昨天一樣,而那種因為不同環境下產生出來的撞擊,正是驅動我們向前學習的最佳動力。另外,這本書裡面,還透露出另外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東西,就是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記憶力」來呢? 就本書的研究觀點來說,人類的記憶其實並不是像電腦完全一樣在運作的,任何一個記憶之所以被我們的所記憶下來,它還包含著透過我們的五官感受,把當時剎那間的記憶分別儲藏在我們腦部不同的區域裡,例如:你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在當時剎那間,除了把你閱讀到的文字記憶下來以外,當時你周圍的環境(例如:有人在你旁邊,或走過去,或是有音樂,或是你一邊唸書還吃著你最愛吃的冰淇淋等等)其實都被你的其他感觀記憶神經系統,同步的被記憶下來了,包括你吃在嘴裡冰淇淋的感受,當時耳邊裡聽到熟悉喜歡音樂的感覺,在你旁邊的朋友或誰走過等等,只是我們可能會忽略某一部分。而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例如:諜報人員警察)就有可能連當時周邊的人物所有環境影像,甚至於當時在旁邊四周的人,他們穿的穿著,打扮等都記得一清二楚。所以記憶力是可以被後天訓練培養的。談到記憶力的培養,本書中提出的論點個人覺得還不錯,作者認為塑造興趣應該放在第一步,因為人類雖然進步演化了幾千年,在我們現代人的DNA裡面,始終仍保有原古人類那種「Hunting狩獵」的習性,所以我們會對任何有興趣的東西,產生探索及追尋的作為,而興趣的建立又牽涉到自由意願或是後天環境的促成等,這些則跟我們教育小孩子,有很大的關聯性,這也是為什麼我比較建議多用鼓勵的方式誘導行的方式來代替高壓及打罵式的教育模式去對待孩子。另外,本書裡也提到記憶力的產生,與舒適的環境因素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怎麼樣釀造一個最適的環境因素(例如:背景音樂舒適的環境)也是幫助我們記憶的重要元素(聲音影像符號)。所以我不反對孩子讀書的時候聽一點軟性的音樂,或是塑造一些舒適的氣氛及環境,來幫助孩子。另外,本書還提到「共學」的概念,例如:《論語季氏篇》「益者三友章」云:「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在我們今天Internet網際網路的世代裡尤其重要,因為網路世界很容易,造就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感(segmentation),所以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周邊朋友的交往,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因為Internet很容易造成資訊落差資訊不對稱資訊誤導等負面影響,而這一些多是我們做父母親不容易看到,或是說容易疏忽掉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個沒有定論的訊息,在這本書裡面被揭示出來的就是:人類在45歲以後,許多的器官及神經元細胞,已開始有逐漸老化的現象,那我們的記憶力是否也開始有隨著年齡而有逐漸老化的現象呢?yes,也是no; 人類隨年齡增長,器官及神經元細胞開始老化現象,確實是不可逆(當然這幾年,生醫界已有辦法可以幫助,減少或減緩人類的疾病及細胞大量死亡的現象,使人類的有效壽命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我們可塑性並沒有因為45歲以後而停止,前面提過我們人類的用腦效率,終其一生平均還不到1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平均90%的發展潛力,還沒有被啟動起來,所以上面我們提過的,我們要始終保持著一顆終身學習」的心態,就像孔子問教於老子,就《史記》《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的記載,雖然對於孔子問教於老子的次數,有一些不同的論述(有說是三四次,也有記是七八次的),但是孔子第一次問禮於老子的時候是在魯昭公七年(西元前535),也就是他去魯國為官之前,當時的孔子已有相當多的生徒跟門人,跟在孔子身邊學禮,但是孔子並沒有因此而自滿,還去向老子請教學之道,而《史記》記載孔子最後一次問教於老子的時候,已是孔子辭官退隱山林之後的事情,當時的孔子已經50歲了(西元前551),但是他還是抱著終身學習」的心態,去就教於老子。所以我們要想盡可能的不那麼快速的老去,首要條件是要先構建一個自己能夠終身學習」的心態跟環境,為什麼我又多加了一個環境?因為就算你自己有那份心想要去執行你的終身學習」計畫好了,例如: 參加「讀書會」結交一些見識廣博的朋友定期有計畫的去追蹤一些自己感覺有興趣的新聞或科學新知、參加一些公眾活動(例如:騎越野車、重機、夜間跑步、露營),但是如果脫離了「朋友一起參與」的活動環境,都會不持久的,所以我特別提出構建一個好的,可以長期共同學習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最後,當然我們人生,每一個人都會逐漸的老去,但是當我們再老一點的時候,我們會開始漸漸經過人生遺忘」失智的過程期,但是我們不會害怕去面對它了,因為我們曾經擁有過,走過那段人生最精彩,最有價值的終身學習」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