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人類大命運 」讀後心得

前言: 其實我們都活在一個看不見的網裡面
認清甚麼才是「真實」,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有人這樣問你:究竟是恐怖分子可怕一點,還是肥胖比較可怕一點?其實,即使生活在先進城市的居民,為數不少的人,很可能是這樣回答的:當然是恐怖分子比較可怕一點!不過,如果一旦撇除地域因素,更容易令我們死亡的,很可能是後者。「人類大命運」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是這樣說的:「至少在過去,恐怖主義的手段是要去散播恐懼,而不是要去造成嚴重的實質損害。」因為,恐怖分子通常無力擊敗真正國家級的軍隊、或是去全面占領一個國家,或是去大規模的破壞整座城市。但是,肥胖及相關疾病在2010年造成約300萬人死亡,相較之下,恐怖分子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是7,697人,而且多數多發生於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尤其,對於一般美國人或歐洲人來說,可口可樂造成的生命威脅,可能還要遠比蓋達(基地)組織要來得大。」當然,這樣的相對來比較似乎有一點點誇張了,一般在都市生活的人,並不一定都非常注意「肥胖」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這個都市天天都在恐怖分子的壟罩之下,我想任何人都會覺得那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這個時候的肥胖反而不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雖然每天都在過活,但是都不怎麼自覺,自己每天到底是,活在一個甚麼樣的環境裡,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這個繁雜而又充滿誘惑的世界裡,很多人都看不清「真實」的自己,跟自己周遭的環境,這裡所說的看不清「真實」的自己,是指看不清那張虛無而我們又無法屏除它的那張「無形的網」,這本書裡面就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這是在羅馬天主教教皇准許下的戰役,是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當時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所發起的一系列,神聖護教式的戰爭,而且持續了將近200多年的宗教戰爭。而活在當時的人們相信,自己這麼做是有其客觀意義的,如果自己在東征過程中不幸去世,其靈魂就能夠直接升天堂,而且他跟他的家人們,都能夠同享永恆的無上喜悅。但是,如果這時候有一個人,跟當時的人們說:「靈魂和天堂都只是人類編出來的故事。」時,肯定的是,那個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會被當時的人們視為「邪惡的異教徒或瘋子」而且很快的就會被眾人把他給抓起來審問,甚至於立即處以火刑或絞死。如果有看過「達文西密碼」電影的朋友也許有一點印象,那就是,座落在英國倫敦的「聖殿教堂(The Temple Church)」(那裏曾經是十字軍東征「聖殿騎士」的大本營)在教堂裡可以看到許多當年十字軍東征的記載、聖殿騎士的遺跡等,而活在當時的人們就是活在一個,一切以羅馬天主教為中心「無形的網」底下。而當時的「神父」應該是最有學問的人了,人們除了每天要依照聖經裡的話,過好每一天的生活以外,每個禮拜天,還要去教堂裡去膜拜天主,唱詩歌去歌頌天主聖父,聆聽神父講述著世上只有天主教是唯一的救贖聖教,而羅馬教皇是我們唯一神聖的父,我們必須聽從他的指示。如果我們殺人或偷竊,上帝會叫我們下地獄;但如果我們殺的是異教徒穆斯林,上帝會歡迎我們,並立即應允我們上天堂去等等。而活在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覺得這有甚麼不好,可是隨著歷史的巨輪轉動之下,有一天這個「無形的網」破了,不知道曾幾何時,又張起了另一張新的網,就像人類經過了好幾個世紀才逐漸認識,原來我們所處的地球,不是直的,而是圓的(橢圓)。可是,在那之前人類一直活在「地直說」這張「無形的網」底下。另外,一個慣常思維模式,被徹底顛覆的例證是,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當時的歐洲人根本從來都沒有見過黑天鵝,“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天鵝是白色的」就成了一個,沒有人能懷疑的事實,一直到有一天,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第一隻黑天鵝以後,歐洲人對天鵝的想法,因此才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而黑天鵝也變成了,當時的歐洲人,一致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象徵,就像是我們中國人,口中所說的烏鴉一樣,也同樣是一種代表不吉利的象徵。這種翻轉會造成,人們心理很劇烈的震蕩,因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有數萬隻的白天鵝作證,但是要推翻它,只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足夠了。也就是說,人們所習慣相信的信念、所樂觀看待的事件,有可能是錯的,而我們從未思考過“它是錯的”所造成的後果,我們曾經堅信過的事實,竟是如此之輕易就被破滅掉了。

時至今日,這個人類長期賴以為生的「無形的網」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隨著地域環境的變遷,跟人們生活的步調,這張始終覆蓋著我們的,那張「無形的網」也開始越變越快速,而人類相對因地域阻隔的差距也愈來愈小,例如:誰會想到一個過去幾世紀以來,完全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依歸的歐洲人,有一天也會因為支持「國際特赦組織」的號召去黎巴嫩幫助保護難民(穆斯林),甚至願意為穆斯林難民伸張人權而戰? 還有,你能想像過去曾經是「聖殿騎士」的大本營「聖殿教堂」,現在外面已變成了購物觀光的大商場,再也沒有人稱羅馬教皇是「我們神聖的父」,甚至於甚麼「靈魂、驅魔」等也演變成只有在小說或電影的情節裡,才存在的東西。就在這個時候,教堂外面的階梯上,一群青少年正用iPhone看著一部YouTube影片,是約翰.藍儂那首〈Imagine〉。約翰.藍儂唱著「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想像世上如果沒有天堂,試試看,這並不難。)其實這正是人類歷史自古開展到現在的方式,每一個時代的人類編織出他自己賴以為是的那張「無形的網」,並全心全意的去相信它,但是隨著時光的飛逝,有一天那張「無形的網」破散了,緊接著又重新張啟了另外一張「無形的網」。如果,有一天電視上,演的「穿越劇」(可以回到過去),能讓你回到過去看那些為了上天堂而去參加「十字軍東征」的人,你一定認為他們全都瘋了。更不要說那些無日無夜,無怨無悔的古埃及人們,一心相信「法老王」是永遠的神,而且會再度重生的,為了他去修築金字塔。事後看來,冷戰似乎又是件更瘋的事。不過才短短三十年前,怎麼可能有人因為相信能打造出共產主義的天堂,就不惜為此冒著核戰浩劫的危險?而在現在的一百年後,我們現在對民主和人權的信念,也有可能會讓我們的後代,感到同樣的難以理解。再拿最近大家一定熟悉的例證來說好了,民主和人權的信念一直是西方包括歐美等大國賴以為繼的基礎,自古希臘柏拉圖時代直到二戰後,再到今天近2500年時間裡,民主和人權一直被西方視為普遍追求的理想與價值,而且大部分的西方主流媒體也以此,做為對中國大陸現在的政權做窮追猛打時的兩大支柱,如果說的直白一點,在西方歐美等大國的眼中,中國大陸政權不是一個民主體制下的統治政權,人權更是常常被西方主流媒體譏諷為集權國家,系統化地踐踏基本人權,包括言論、集會、結社和宗教自由等基本權利,如果套用本書的論點,就好像有兩張「無形的網」,一張是西方歐美國家人民那張「無形的網」;另一張則是在中國大陸這邊的「無形的網」。在西方是講民主及人權,所以人民都是生活在民主和人權這張大網底下,而在中國大陸的人民,則是生活在集權及專制的這張大網底下。老實說,大哥不笑二哥,其實活在這兩張無形的網底下的人民,也許他們並沒有太去察覺到底是我們的網比較好呢,還是對方的網比較好一點。但是如果大家還記得中國大陸的第十九屆中國共產黨黨代表大會剛剛於上個月才結束的,在這之前好多年以來,如果我們關注一般國外(尤其是西方)的主流媒體好了,就如CNN、BBC、TIME等,一向多以民主、自由、重人權為主要論述的基調,很少去讚揚恭維中國大陸的體制及作為的,尤其是TIME對中國大陸向來就是沒給甚麼好臉色看過。但是這次中共的十九大黨代表大會閉幕以後,就在昨天(11/8),而且是在美國總統川普要到中國大陸做國事訪問之前,先公布了他下一期TIME的封面,這次是《TIME時代》雜誌第一次在封面出現兩種語言,而內文就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最具實力的國家,而美國只是第二。(China Won)各位留意一下,正是這個封面公佈的時間,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訪華前一天,時間非常敏感,而且是TIME(時代)雜誌從來都沒有過的一種”非常肯定語氣”的評論中國政府。這中間的重大意義真的非比尋常,而且自從英國的脫歐,及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在在說明了在歐美這一邊的那張「無形的網」已開始產生變化了。而且所有的西方主流媒體,也一改前嫌的,再也沒有人去提中國大陸的,所謂的人權及極權專制等問題了。為什麼? 其實,圍繞在我們四周的那張「無形的網」從來就不曾完全的消失過,沒有甚麼絕對好或絕對不好的問題,只要自己覺得好就好了,而那張「無形的網」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在變換著而已,未來甚至很有可能人類不只活在地球上「無形的網」底下,更有可能活在另一個星球上的「無形的網」底下。

(一).認知偏誤
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與判斷:今天要穿什麼?吃什麼?現在在哪裡?等一下要去哪裡?怎麼去?要做什麼?……等等。根據當下的想法與判斷,產生不同的經歷,而這些經歷慢慢累積,就成為一個人特有的人生。然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謬誤的慣性思考中,卻認為自己並沒有這麼想。彷彿地鐵上的醉漢向其他乘客做出冒犯的舉動般,沉迷於偏誤認知而不自知。(請參酌「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就一個單一個人來說,也許不太察覺他個人這樣的生活有甚麼不對的地方,可是如果換成更大更多的群體時,你會忽然驚覺大家的生活型態,行為模式,甚至所處的各種大環境,竟然差異不大,其實那就是一個「無形的網」正框架著你我,也許是國家也許是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世代….

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狀態中醒過來,直視人的本質,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在著作《不當行為(Misbehaving)》中提及一次親身經歷,他在大學安排經濟學測驗換來教訓,原因僅僅是因為把測驗卷滿分設為100分。有何問題?作者提到自己的親身經驗:剛擔任教職時,他為了鑑別學生的程度,將考試設計得稍難。結果在 100 分為滿分的考試中,全班平均僅得到 72 分,受到許多學生的投訴與抱怨。檢討之後,下次考試,他把滿分調整為 137 分,結果全班平均變成 96 分,同學們皆大歡喜。然而,由於學期成績的最終分數(A、A-、B+、B、B- 等)是依和班上其他同學的「相對分數」計算,和總分是 100 或 137 毫無關係,照理說,「理性的」學生應該不覺得滿分往上調有任何影響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又例如:300元購入的紅酒現增值為3,000元,收藏家不願賣出,只偶爾開一瓶來喝,也不想花3,000元買酒。為何他寧願喝現值3,000元的酒,卻不想花同樣金額買酒或賣掉原先的收藏?雖然這事件其一用以說明人們主觀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問題,然而這裏卻是為了重回作者哈拉瑞的討論,不論學生對分數的表面滿足感,抑或從教育評分制度理解「獲得」甚麼能力,幾乎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想像。哈拉瑞認為,人類把思想化成文字,構成文化,而當這些文化與權力結合,則可以再轉化成一種深深影響我們人生的事,現代教育體系正是這麼一回事。哈拉瑞在書中,以頗多篇幅告訴我們,那些文化只是人類主觀約定而成,絕非天經地義,卻使我們最終加深不必要的痛苦,遠離幸福快樂。

(二).人與「無形的網」之間的「契約」
「無形的網」就像是一份交易契約,所有人都在出生第一天簽了契約,從此規範了我們的生活,直到死亡為止。很少人能撤銷或超越這份契約,這份契約形塑了我們吃甚麼,做甚麼,夢想甚麼,也決定了我們定居在哪裡,要愛甚麼人,甚至是如何死去。在這之前多數人相信人類是某個偉大宇宙計畫的一部分,這個計畫的設計者是某些萬能的天神,又或是永恆的自然律,人類無法改變。人類就像舞台上的演員,腳本讓他們所講的每個字,所掉的每一滴眼淚,所做的每個手勢,都有了意義,也同時對他們的表演設下了嚴格的限制。從前(好幾個世紀),經濟停滯是常態,就像一個山谷裡每年長出的草量都差不多,這些草差不多能養活一萬隻兔子,而這些兔子裡動作慢、腦袋笨或運氣差的,又差不多能養活一百隻狐狸。如果某隻狐狸特別的聰明又努力,吃掉的兔子比較多,就有其他狐狸可能餓死,而如果所有狐狸都比以前更會抓兔子,兔群就會大量減少,隔年就會有更多的狐狸餓死。就算這個兔子市場偶有波動,但長遠看狐狸決不會想到每年期望兔子會有3%的成長。但是人類提供了解決方案,上面狐狸經濟之所以不能成長,是因為狐狸不知道要怎麼樣讓兔子生的更多,兔子經濟之所以停滯不前是因為兔子不知道怎麼樣讓山谷裡的草長得更快,但是人類之經濟所以能夠持續成長是因為人類可以找出新的原料、新的能源、新的知識。現代的人類幾乎完全相信前述這三個,人類獨有的發展特質可以改變一切,並且相信經濟成長會永遠持續下去,其實走過20世紀到今天,人類終於開始醒悟,原料及能源還是有窮盡的,就算新人類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在原料、能源等資源上都能及時地找到更新的原料、替代能源、甚至於新的能源、新的資源….但是這僅僅代表現在的人類,把對未來的期望,一把先賭在「新的知識」上。但事實上如果就現在已知的「新知識」來說好了,其實科學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自己的無知而已……。


從本書提出三個新議題開始
l 新議題之一: 當「死亡」將走向末日
l 新議題之二: 幸福快樂的權利
l 新議題之三: 智人將演化為「神人」
在「人類大命運」本書中作者提出三個新議題之前,作者是從幾千年以來,人類所面臨的三大問題: 饑荒、瘟疫、戰爭開始揭開本書的序幕。而作者是鑒於在21世紀的今天,前所謂的三大問題: 饑荒、瘟疫、戰爭均已趨於被解決的階段,在面向不久的未來人類,作者鄭重的提出上述三個新議題。以下就這三個新議題來做個簡單的描述。
新議題之一: 當「死亡」將走向末日
作者首先做了一個基本的假設:「在二十一世紀,人類很有可能真的會趨近長生不死的目標。」先想一下,如果沒了死亡,世界就會變成沒有天堂、沒有地獄、也沒有輪迴,那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教,該如何去自處?對於生命和死亡,現代科學和文化的觀點,早就已經和宗教分道揚鑣了,人們不再認為死亡是某種形而上的神秘謎團,也不認為死亡是生命意義的來源,相反的,對現代人來說,死亡是一個應該被解決,也相信有一天能夠解決的技術問題了。只要是技術問題,就會有技術上的解決方案,要克服死亡不再需要耶穌的再度降臨,只需要科學持續不斷的突破;但是作者並不認為人類會永遠不「死亡」(例如:意外),也許只限於「長生」(抵抗「衰老」)會比較好過一點。但是也許到那個時候,人類又會為了爭奪「青春之泉」(抗老),而再度回到你爭我奪的戰爭陰影裡。

這裡講「當死亡將走向末日」並非指未來人類絕對不會死亡,因為諸如:意外死亡、或是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死亡,依然是存在的。未來有可能因為科技的突破,人類因此而有機會「長生」,所以「死亡」不再會是唯一的選項,而到那個時候的人類會是怎樣生活著呢?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是我們無法完全預知的,諸如:人類的「親情關係」會不會亂了套,人類就算不會死,但是人類的七情六慾跟永遠不滿足的心態,會不會成為未來人類「長生」以後,另一個亂源呢?

新議題之二: 幸福快樂的權利
其實人類對追求「幸福快樂」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只是在君權、國家駕臨個人之上的時候,人類追求「幸福快樂」是在被制約之下進行的,就像在以前時代,君權及國家是人們生活唯一的重心,人們所有的所謂幸福快樂,是非常有限的,當然這都是就我們現在的人類,所追求的「幸福快樂」與從前人的「幸福快樂」做比較下,才會體認出來的差異感,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拉更長一點,如果我去到2030年的時候,你能肯定那個時候的,可能人類已經成長成為「智人」的時候,那時候人類的「幸福快樂」會是一個甚麼樣貌嗎?在本書中作者強調的並不是給未來人類「幸福快樂」做一個十分樣板化的陳述,雖然有一些描述,例如:虛擬世界裡的「幸福快樂」,甚至諸如人類演進到「生化人」、「智人」時候的「幸福快樂」可能的樣貌。但是這些不是必然,也不是人類最終所要追求的重點,在此提出下面幾個非常令人省思的議題:
(1).要達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其難度並不會比克服「老死」低得多
這裡面最大的爭議點就是,假設有一天人類真的會「長生不老」的時候,搞不好到那個時候,人類要如何好好的「死亡」很可能變成人類「幸福快樂」的一部分。
(2).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基因」、「荷爾蒙」、「神經元」並沒有甚麼改變
其實人類從「直立人」到現在的人類,甚至也許發展到不遠的「智人」的時候,
這三大因素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這其實不是重點,因為真正的「幸福
快樂」應該是它在追求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目的」。
(3).「幸福快樂」是「過程」而不是「目的」
作者列舉了許多的案例來證明追求的「過程」比最終的「目的」要重要,甚至
用男女的性愛佐證這個比擬,認為其實男女性愛從開始到結束,其實最「幸福
快樂」不是最終的結束,反而應該是那些「過程」,所以應該把過程拉的愈長
愈好。如果依這樣的佐證去推論,在人類發展到「智人」甚至到「神人」的階
段時,「基因」、「荷爾蒙」、「神經元」勢必需要經過改造工程,應該以如何把
「幸福快樂」的「過程」做為未來「智人」甚至到「神人」的核心改造基礎。

新議題之三: 智人將演化為「神人」
現在人類擁有的工具和體制,已經和《聖經》時代大為不同了,但是人類心靈的深層結構仍然相同。正因如此,我們現在觀看《聖經》、《論語》、或者是蘇弗克里茲(Sophocles)和尤里庇狄思(Euripides)的希臘悲劇,依然能從字裡行間找到自我。這些經典的創作者和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類,於是我們覺得這些典籍裡說的就是我們。然而,一旦科技讓我們能夠重新打造人類的心靈,智人就會消失,人類的歷史就會告一段落了,另一個全新的過程將要開始,而這將會是你我這種人無法理解的過程。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第三大議題就會是為人類取得神一般的創造能力及毀滅能力,將「智人」演化為「神人」。我們希望擁有重新打造身體和心靈的能力,首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逃避老死和痛苦,但等到真擁有了這些能力,誰知道我們還會做什麼應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類真正的目的:就是取得「神性」。 因為這裡所說的「神人」並非指的是像「萬能的天神」一般永遠的不死,如果說得比較接近事實一點的話,應該說是從「智人」逐漸進化成具有一定的「神性」那樣的新人類,所以用「長生」比較合理一點,例如:未來的人類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也許5~10年),需要做「長生」式的保養跟維護,一些關鍵器官或是組織細胞,需要做一些「優化」,使自己的身軀能夠再度「年輕化」,因此而達到「長生」的最佳狀況。另外未來人類演化到「神人」以後,所擁有的「神性」其實在許多的電影或科幻小說裡都提過,例如: 蝙蝠俠、液態金屬人、能飛天鑽地的鋼鐵人…但是在這裡所講的「神人」的一些超能力,倒有一點像我們中國人提的,像千里眼、順風耳,而作者提出的例證像蝙蝠的回聲定位的能力,通常人類至多能聽到頻率為20千赫的聲音,而有的蝙蝠能發出和聽到100千赫的聲音蝙蝠用兩耳接受物體的反射波,並據此確定該物體的位置,並可從兩耳分別接受到回波間的差別,來辨別物體的遠近、形狀及性質;物體的大小則由回波中的波長區別出來。聽力方面比人類強的就更多了,諸如:貓、狐狸、海豚、抹香鯨…。貓擁有十分靈敏的聽覺,牠的聽力超過人類聽力 2 倍以上。貓所聽到的音量是人類的聽覺的四倍,並且可以聽到頻率在六十至六萬五千赫茲間的聲音,抹香鯨和許多深海中的鯨魚,都可以發出聲音連絡數公里外的同伴。其他還有像老鷹,是世界上最大、最強壯的鳥類。牠們翱翔在高空,藉助優異的視力 搜尋地面上的獵物。老鷹的視力是出了名的敏銳,視力的敏銳度約為人 眼的八倍,甚至可以從數百呎的高空看到草叢裡鑽動的老鼠。所以未來的「神人」是極有可能擁有上述這些超能力的。


科技人文主義
在這裡提人文主義可能會有些老生常談的感覺,但是本書作者所以以人文主義做一個重要的章節,自有其特殊出乎一般人的看法和見解,不過他的起始點是強調未來人類個人自由意志的極致化,所有所謂生命的意義是來自於人自己,那時候的人類已經不需要仰賴神(宗教)的指示,而在生活上已趨智人的起始期,其他不管是政治、經濟、藝術、甚至在教育上,每個人類經驗都能提供獨一無二的東西。在本書裡作者在人文主義的推論中,剛開始讀第一遍的時候,是感覺作者所定義未來人類的人文主義生活,是有一些與我們現在的道德觀(規範)相衝突(尤其是談到男歡女愛性關係方面的舉例時),當然這沒有甚麼絕對的對或是錯,因為作者的立論是講未來也許2030/50年或是人類發展到「智人」的階段時。作者舉的例子是講在現代或更早以前的年代,許多男歡女愛性關係方面的規範,在中世紀的時候,是非常非常嚴格的,小小道德的違反:例如宗教上講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在性事方面,都不該有任何污穢不道德的想法,如果有的話,那一定要到教堂裡向神父去做「告解」,而神父在聽完你的陳述以後,很可能要你去唸一些「天主經或一些懺悔的經文」,但是如果不只是去「想了不該想的」甚至是去做了,那可就犯大誡條了,重者可能要鞭刑,是非常不得了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時至今日,你心中怎麼去想那些男歡女愛性關係方面的事,早就沒人去理你了,至於你要不要去真的做,那都是你家的事了,只要你自己負責就好。作者就是就這個案例,從古代推論到現代,再推論到2030/50年或更遠到「智人」的階段,那時候不但宗教規範早已蕩然無存,甚至像今天所謂的法律,也已不復存在了,而未來人類的人文主義,已完全在人的自由意志下運作,男歡女愛性關係方面的事,也已完全在於你自己付於給它的意義下去運作了。

本書作者把所謂的未來人類的人文主義,定義成是一種類似現代宗教的位階,其基礎就是相信知識與力量來自於人類自身。有些人認為科學跟宗教是互斥的,但是作者卻認為科學跟宗教是最好的夥伴,科學在乎的是力量,而宗教在乎的是秩序。當宗教跟科學攜手,世界因此而不一樣,作者認為人文主義(包括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以及演化人文主義),還有我們正在進入的科技人文主義與數據主義都屬於宗教。這些都是知識的來源,而知識就是力量,順序上來說,一開始人類的經濟型態為狩獵、採集、遊牧,於是人直接與四處環繞的靈溝通,來理解世界,後來農業經濟出現了,為了有效持續產出,管理土地及收穫資源,宗教中開始出現統一至高的神,以及其代理人,否定了萬物皆有靈,以及一般人可以直接與神靈溝通這件事,成功地壟斷詮釋的權力。後來人文主義出現,人們認為自問自答,就可以在內心找到一切的答案,於是否定了神。數據主義則是將人切得細碎,從各種資料跟演算法挖掘出更多知識,於是又否定了人的不可分割的價值。作者大膽的提出未來人類會有新的宗教出現,可能是科技人文主義或數據宗教。科技人文主義可以升級人類身心以達成新的體驗,但是我們還沒有足夠判準來決定應該滿足那種欲望。而數據主義並非只是大數據,而是一種新的世界觀,把生物當作演算法,生命不過是資料處理,並且還有新的價值觀,相信資訊自由。數據主義發展下來,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資料才是。接下來的問題是,那現在的一些宗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將會怎麼去演變呢?如果依造聖經的話,耶穌將再度來到人世?其他的一些宗教並不涉及「神」將回到未來,只是神的定位在宇宙、銀河系,甚至更遙遠的星系裡所能扮演的腳色,可能會大幅度的被修正,作者並不否認宗教依然存在的說法,並且肯定仍有相當比例的人類始終跟隨著宗教的步伐在走,只是宗教在未來人類的生活裡,經過智人演化到神人以後,宗教可能已經變成像我們現在所謂的「社團」那種樣貌,至於耶穌會不會再度回到人世間,繼續扮演著救世主的腳色,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其中諸如靈魂、生與死亡等定義已被人類未來所謂的科技人文主義或數據宗教做了一些徹底的改變。


對自由主義的評論
除了上述的科技人文主義以外,許多「未來學」的學者在假設未來人類的演化過程中,都強調自由主義才是其中人類演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未來學」的學者其中針對「自我」的三個非常重要的假設:
(1).「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也就是說,我具備單一的本質,無法再分為各個部份或子系統。確實,這個內部核心可能有許多外層,但只要把這些外層努力的剝掉,就能在內部找到一個清晰、單一的內在聲音,也就是真正的自我。
(2).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這裡所說的「自由」是講所有的選擇權、決定權、自我意志的表達權等等,只要以不侵犯到他人的範圍內,都是由「自我」完全自由去決定跟執行的。
(3).根據前兩個假設,我很瞭解我自己,我能夠瞭解一些別人所無法瞭解的事。只有我能夠進入我內心自由的空間,只有我能聽到真實自我的低語。正因如此,自由主義才賦予個人極大的權威,我不該相信任何其他人為我做出的選擇,因為沒有人能真正瞭解我是誰,我有甚麼感覺,我又想要甚麼。正因如此,我的選擇,我的感覺,我所感受認為的美,也就變成唯一的美了。
作者提出的挑戰是:
(1).「生物」就是演算法,而且人類不是不可分割的個體,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組成,換句話說,人類是許多不同演算法的組合,並沒有單一的內在聲音或單一的自我。因為這裡所說的「生物」泛指未來的人類,包含智人、神人、生化人、生化機器動物等等,因為「生物」已經過重新整合,可能人與機器人、AI智慧型可深度學習的設計、多維形態(含虛擬、液化、模組化),所以是可以分割及重組的,甚至可以像海星、蚯蚓、壁虎等一樣擁有再生,自我修復等能力,所以用演算法來泛指生物。
(2).構成人類的演算法並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環境壓力(例如:外太空,銀河系)形塑而成的,雖然可能依據基因預設或隨機做出決定,但總之絕不能說,是完全自由的。例如:未來人類移民到外太空(月球、火星)時,可能就會因為環境的需要,可能就要經過生化與智慧型機器等做整合,甚至要重組才行。
(3).因此,外部演算法理論上有可能比我更瞭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個演算法,監視組成身體和大腦的每個子系統,就能掌握我是誰,我有甚麼感覺,我又想要甚麼,只要開發出這樣的演算法,演算法的所有選擇,演算法所認為的美才是真正最美最正確選擇的美。所以未來的人類是一種接近完美需求過程,所設計出來的演算法。也因此,未來人類所做的所有選擇及決定,就應該交由演算法來掌控及執行。這裡面講的演算法,當然也包含未來人類自我的所有部分。
作者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知名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解釋他為什麼決定進行雙乳房切除手術。多年來,由於母親和外祖母,雙雙在相對年輕時罹癌過世,他一直在乳癌的陰影下,他自己做了基因的檢測,也證實帶有擬癌基因BRCA1的變異,根據統計調查,帶有此類基因變異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7%,雖然當時他並未罹癌,但他決定,要先去預防這項可怕的疾病,於是進行了雙乳房切除手術。作者從這個案例來推論,強調「演算法」決定過程的正確率,並不會受其他因素的干擾,作者認為個人的智能是有限的,新研發的演算法卻希望無限,比我們更認識自己,那麼何不將決定權交給演算法呢?

當然這個推論並沒有一定的定論,甚至對於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做出的決定,對許多人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可以一刀而論的決定,人性本身就有人性上面「感性」的一面,很多人在做決定時都說自己是很理智的選擇,但是絕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自己的「感性」跟「理性」,其實都是很糾結的,其實人的思維將近98%以上多是由「感性」思維先發起,經過一些行為邏輯過程,有一些人會在最短的時間裡走到「理性」的思維去,其實這種過程並不是很容易就做得到的,大部分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許會在很短暫的時間裡就走到「理性」思維去,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可能要靠過去的經驗值去推斷,甚至是經過很痛苦的實際過程,或過去學到的經驗,才會在思維時出現「理性」的思維。但是這還沒有結束,其實人比較正確的思維路徑應該是: 「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回復到新的「感性」思維去,這樣的抉擇才會在下一次再度出現相同或類似事件時,可以很快速地做出正確的選擇。作者在這裡強調「演算法」是唯一的,它沒有甚麼「感性」跟「理性」糾結的問題,它也不需要「感性」跟「理性」來回的激盪再做出選擇,重點是它也不會出錯,所以作者預測,未來的人類可能會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演算法」去做決擇。如果就上述理論來推論,看起來好像沒甚麼錯,但是總覺得怪怪的,也許真的如作者所說的,我們不能用現在的人類,所有的七情六慾或是人類現在的本性,去想未來的新人類。


書中沒有提到的一些東西:
(1).讀完整本書以後,經過好幾天的整理及思考,總覺得仍有一些東西,好像在書裡看不到。例如:未來新人類的世界裡,找不到「家庭、國家、親情及親屬關係…一些跟個人有直接關係的答案」,另外,也找不到「未來的新人類世界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樣貌」。當然,作者也承認無法定義出一個未來新人類世界裡,到底是個甚麼樣貌。可是我們人類在過去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上述這一些元素,好像沒有任何一項,是可以從我們的四周抽離開的,如果未來人類變成是「演算法」好了,那「男性、女性」也不需要存在了嗎?那後代人類又將怎麼做「後代子孫的延續」呢?另外,難道未來的新人類「演算法」是完全不需要吃、喝、拉、撒、睡的嗎?如果仍然需要吃、喝的話,那我們的糧食夠嗎?還有,那些吃、喝的「感覺」會跟我們實際需要的「健康、營養」有甚麼關係嗎?再就是,新人類既然都是「演算法」的話,它們之間會做「比較」嗎?例如:未來兩個新人類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之間應該會有些,諸如:功能上的差異吧?那他們之間會不會產生「競爭關係」呢?或者說得更尖銳一點,他們會不會再起「衝突或戰爭」等情事呢?還是未來的新人類都會像是一個模子裡開出來的,品質標準都一樣,也會同步做更新呢?(不管是身上的硬體也好,或是軟件也好)。而且,假設那個時候新人類的「人文主義所有的東西還是存在的話」那不同的新人類之間,針對諸如:喜、怒、哀、樂還會存在嗎?而且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會是一樣的標準嗎?新人類「演算法」仍然還是有,所謂的「好人、壞人」之分嗎?還會有所謂的「富人、窮人」之分嗎?或是所謂的「統治者、被統治者」之分嗎?未來新人類的世界將是永久的和平,再也沒有戰爭了嗎?看完書以後,反而想要去問的「問題」愈想愈多,實在很傷腦筋唉。
(2).書裡面把「網路及網際網路」的位階,放的蠻高的,甚至說Google、Facebook、Line、WeChat等都可能會在未來的新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但是如果仔細去分析的話,你會發覺這些都跟「溝通、互動」有關係,在這裡暫且不去談甚麼,「人機介面的問題」、「頻寬的問題」、「網路速度」等專業的問題好了。但是「溝通、互動」都牽涉到一些「人性心裡」方面的問題,例如:寂寞、孤獨等,這一些都牽涉到人類的七情六慾方面,很複雜的問題,難道說未來的「演算法」新人類,還保有這一些,所謂的七情六慾嗎?最近看一本書跟這個議題有一點關係,《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當然並不是真正說所有愛上網的人,都會因此變得比較笨一點,其實網路有它的一些便利性、資料搜尋快速、比自己去蒐集分類要廣博一點,但是不可諱言的是:網路會消耗掉我們的「意志力」,例如:當你上網去搜尋一個問題時,Google會一下子出現一堆的,一條一條的資訊出來給你,可是我們大部分的網民,很可能是看完前面一二則,就算整個讀完了,很少人有耐心去把所有的資訊都去讀它一遍,甚至去過濾一遍,或是好好的去比較一下的,為什麼網民會有這種行為模式?原因就是出在你的「意志力」因為長期在網路上,依靠網路來幫你選擇,也許在你剛開始上網找資料時,你會稍微有心的去看一下,一一的比較一下,可是網路來的資訊,都來的太快太多,無形中因為速度的關係,及你依賴網路的程度,逐漸消耗掉你的「耐心跟意志力」養成你的沒耐心,及快速結論的心態。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這種行為模式,經過長時間的養成以後,會導致「自我思維世界」愈變愈小,愈變愈窄的狀況。長期下來,對於「認知及正確知識的累積」產生嚴重的影響。例如:不喜歡閱讀、沒有耐心去吸收新知識、依賴網路造成自己不願意去做,深度思維的問題,創新思維能力的大幅度衰退,還有一個最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自我的核心價值」思維不容易被建立起來(例如:「品味」、「核心價值觀」)。而且長期沉迷在網路世界裡(這裡講的泛指是「單純的上網」並非指的是「網路遊戲」)從表面上看過去,好像是透過網路,交了許多的朋友,並拓展了我們的「人際關係」,但是根據心理學專家分析,也許在一開始的時候,好像撒網出去和很多朋友連絡,建立了廣大的人脈關係,可是真正長時間累積下來,最後常常聯繫的人,反而會愈趨集中的態勢,而且自己的生活品味及生活模式,也好像被一個無形的網,給框架住了一樣。有一種,每事隨大眾而活的感覺,而這裡說的大眾,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只是眾多的他人,所組成面目模糊的東西,但這個面目模糊的東西卻有種力量,可以對你的生活指手劃腳,就像前述所說的那張「無形的網」框架住你的所有思維模式。
(3).「自我」存在的「我」如果只是一個「演算法」的時候,難道是完全存在於「無他」的情況下?其實就好像拿一支筆在白紙上畫一個「圓圈」一樣,「圓圈」裡的空白如果「代表的是你」的話,它也是要靠「筆畫出來的圓圈」才能分得出「圓圈」裡的你(是空白),跟「圓圈」外的他(也是空白)。在心理學跟哲學的觀念裡面,講的就是這種「相互的依存關係」。沒有他人,我便無法能把「我」這個東西的界線劃出來。我把「我」這個東西的界線劃出來的一瞬間,「他」也就同時被劃分出來了。這就像,你在一無所有的白紙上,劃出第一個圓形,圓形存在的同時,不屬於這個圓形的東西也存在了。佛家說,這個狀態「如兩束蘆,互倚不倒」(《雜阿含經》)。難道未來的新人類,不管是「智人」也好或是演化的「神人」也罷,都是一個統一的「演算法」,根本沒有甚麼「你、我」之分嗎?而每一個存在的「個體」又是如何證明他(這個「演算法」)是「獨一無二」的呢?而且這個「獨一無二」的「演算法」,就是最好的嗎?

(4).「創新能力」和「想像力」,才是人類過去文明的原動力。其他動物,像猩猩、老虎、大象、獅子等,牠們在許多能力上,都比我們人類要強,但是為什麼最後,是人類統領了這個世界呢?有人說是「靈性」、有人說是因為人能「與他人和群」、也有人說是因為人會「匯集知識」而其他物種不行,更有人說是「語言、文字」。說了這麼多,好像都不怎麼太對,但也沒辦法說它全對。因為像「靈性」、「和群」、「語言」老實說,有一些動物也不差,而「知識、文字」雖然其他物種,確實不比人類強,但要說人類是靠「知識、文字」去引領世界好幾千年,也稍顯薄弱了一點,因為「知識、文字」也是後來人類文明的產物(在這之前人類就已經統領著世界)。個人覺得「創新能力」和「想像力」似乎應該,才是人之所以能統領世界的原動力。例如:貓埋伏著要抓老鼠時,雖然可能沒看到老鼠,但很可能,能夠想像老鼠的形狀、甚至是味道。但是就我們目前所知,貓只能想像,實際存在這個世上的東西,例如老鼠。牠們無法想像自己,看不見、聞不著、嚐不到的東西,比如美元、谷歌、好吃的料理、虛幻的情愛等。但是,人類是善於想像許多實體跟虛幻東西的獨特物種,所以這個世界的統領勝出者是人類。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外星文明」是存在的,而且更擔心有一天「外星人」可能會來侵犯地球,並從此統領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