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大賣空] The Big Short讀後心得感想


1.     書名: 大賣空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
2.     作者: 麥克.路易士 / Michael Lewis
曾任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員,出道作《老千騙局》(Liar’s Poker)便讓他躋身國際暢銷作家之列。另有已改編為電影的《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及《魔球》(Money Ball)《說謊者的撲克牌》、《將世界甩在身後》和《弱點:比賽進程》等多本暢銷著作,為《紐約時報》及AMAZON暢銷書榜常勝軍。現與妻小定居加州柏克萊。
3.     出版社: 財信出版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主要是寫美國股市在2008年金融風暴股市崩盤前後幾位在華爾街的上班族, 參與這次次貸作空的包括避險基金經理人、專業操盤人、債券交易員與華爾街門外漢…作者以說故事的手法描寫上述幾位在華爾街的上班族在當時的市場的眾多人仍沉醉於市場一片榮景聲中如何的逆勢操作, 有一種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 其實美國股票及債卷金融市場的問題早在2004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些浮現市場的情形出來了, 可是當時的華爾街還瀰漫著一片樂觀氛圍——美國的房市直漲、CEO分紅屢創天價、衍生性金融商品縱橫市場多數人都預言股市仍將再創新高. 就在這個時間裡, 只有少數人察覺了榮景下的衰敗之氣,正著手操作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賣空……
市場上總有人不一樣; 這時市場上出現了幾個另類的投資怪咖,他們無甚名氣、份量,但在察覺次貸危險性之後,不約而同地以各自的專業手段,大膽與整個華爾街、甚至是全球金融體系對做:
※麥克.貝瑞: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天才投資人。本是醫師,因在網上發表神準投資預測而獲得大筆資金挹注,成立了傳人避險基金。
※史提夫.艾斯曼:原為律師,靠關係進入家族的金融公司,後成為優秀股票分析師。語不驚人死不休,華爾街檯面上人物沒有不被他羞辱過的。成立尖端伙伴事業擔任操盤人。
※葛瑞.李普曼:德意志銀行債券交易員,但卻四處推銷次貸債券的信用違約交換,擺明和自家銀行對做。李普曼宣稱:「我就只是為德意志銀行工作而已,沒什麼好效忠的。」
※查理.雷德利:華爾街門外漢,卻莫名相信自己有投資天分。在朋友家車庫成立康沃爾資本管理公司,致力於尋找華爾街認為最不可能發生的事,並與之對賭。
4. 目錄:
推薦序  李鴻基:比懸疑小說更精采的真實故事
推薦序  綠  角:認清風險的真實面貌
推薦序  陳家煜:從《老千騙局》到《大賣空》—— 華爾街二十年起落
序言 喧鬧鬼
01秘密源起
02在盲目國度中
03「不會講英文的人怎麼會說謊呢?」
04如何剝削移民勞工
05意外的資本家
06蜘蛛人到威尼斯人飯店
07大尋寶
08漫長的靜默
09興趣不再
10兩人同船
後記 一切息息相關
5.     讀後感想:
其實這本書應與作者其他幾本書: 《老千騙局》《攻其不備》及《自食惡果》連在一起看會比較更能清楚的看出華爾街及美國金融市場在金融風暴的前後的一些全貌來. 《大賣空》的故事背景是在2005~2008年左右, 也是剛好在美國爆發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次級房貸引申出來的金融風暴事件.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作者採用故事型的題材從幾位不同的上班族(真實的人物), 而剛好就在金融風暴的前後參與其中的一些真實的事情的角度來寫出當時的情形. 對一般沒有投資買賣股票及債劵的讀者來說可以很輕鬆地從中了解當時產生次級房貸及金融風暴的原因始末. 當然如果相要深究的讀者,則可以考慮從作者的背景以及從他如何地開始進入華爾街上班一直到他離開寫下他的第一本書《老千騙局》(後來被好萊塢拍成電影)開始. 一般如果沒有買賣股票及進出金融市場的人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許會被一些諸如債劵與不動產衍生性的金融商品名稱等卡住,其實就算常常買賣股票的人對當年那些在金融風暴發生前的華爾街市場裡炒作的那些五花八門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不見得知道,所以這個部分並不影響你讀這本書的興趣. 套一句華爾街裡的話:愈是在華爾街裡要大賣的商品,就愈是需要包裝成沒人看得懂的東西.而事實上在這整個事件中高盛創造了一個證劵,那證劵竟連投資人及信評機構一直也都沒弄懂---合成的次貸債劵擔保債權憑證(Synthetic subprime mortgage bound-backed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簡稱為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就像信用違約交換一樣,是用來重新分配公司債和公債的違約風險,但現在搖身一變成隱藏次貸風險工具.其實說穿了CDO根本就是一種為美國中下階層所做的信用漂白服務;對華爾街來說,它則是一台點石成金的機器. 故事也就是建立在一種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眾人皆醉 我獨醒]的模式下展開來的. 作者就是透過上述四位當時身陷華爾街金融風暴中的小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及遭遇展開整個故事的情節,也間接把所有這次因為次級房貸所引起的一連串金融風暴的始末做了一個完整的描述. 先撇開那些顯為一般人弄得懂的金融市場名詞,單從這些小人物切進去,讀他們的遭遇及當時的心態,以及他們所以能在眾人皆醉心於日日看涨不會倒的情勢下,為什麼他們能獨醒呢? 這裡面作者也透過描寫投資經理人敏銳的識別能力是比所謂的透過投資績效來做衡量基金操作的可能赚錢不赚錢要來的重要.
書中的四位主角裡我最欣賞的是 Michael Burry(貝瑞),因為貝瑞是一位有殘疾(一隻眼睛是假的)的人,所以他的所有表現以及他與人接觸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與他因為他有殘疾的關係而所偏差,他不敢與人正面社交甚至無法正視看人,因此他都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埋頭苦幹在研究這些金融商品的市場邏輯性,他也是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況下一直盡力的想拉回頭哪些一頭熱陷在次級房貸美夢中的投資人. 書中借著貝瑞哪種因為單眼殘疾造成他的心理障礙及不為大家所接受的行為及表達方式來凸顯出當時次級房貸危機發生前投資人與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專業金融經理人之間的矛盾心理差異,真的很有趣. 貝瑞直到自己的兒子被診斷出Asperger’s Syndrome(亞斯伯格症)以後,才驚覺出其實自己的行為特徵正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最典型的人(也就是說其實他特異獨行的表徵並非只是因為他只有一隻眼睛殘疾所造成的). 整體看完以後感覺有些場景和當年台灣發生鴻源投資詐騙案(鴻源吸金案)之前的狀況很像,記得鴻源投資詐騙案是在1990年(民國七十九年)的一月九號爆發的,當時爆發前的投資人也是一股腦地透過人傳人的金字塔推銷法去拉投資人頭進來,每個人都月月享有高額的現金利息可以拿回,當時你去問那些投資鴻源的投資人,天下哪裡有那麼好赚的一本萬利不勞而穫的事啊!可是當時根本沒有人會去理你,後來鴻源真的倒了,當時近十五萬人受害,被騙資金達九百四十八億元。看過這本書以後,也許你開始會去想一件事,那到底該怎麼去做金融性衍生商品的投資呢? 其實股神巴菲特說得好,他說其實沒有一種是一輩子一本萬利的投資,股票市場也是有赚有賠的時候,有經驗的人會說該是時候了,該脫手的時候就該脫手,其實學會『不貪』是門很重要的學問。
這本書也再度印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所著的『快思慢想』;他提出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兩種思維的模式: 一個是用類似本能直覺反應的思考模式,另一個是比較會偏重於邏輯及合理化的思考模式,不過我們大部分的人多會偏重被直覺反應的思考模式牽著走;當然也會有慢想模式的出現,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慢慢地出現。從這本書中可以吸收到許多影響人做決策的原因,其中當然有很多都跟我們投資行為相關,從書中學習人會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像「捨不得停損」就是經典的應用實例。像所謂的「沉默的證據」就是每個做小生意尤其是開店的朋友們值得去想的問題。如果你有過投資經驗,幾乎都會面臨該不該停損這種關鍵時刻。這個決定很難,就如同要承認自己做錯事一樣,要接受自己投資虧損是件不容易的事。正確的停損決定是少數人能夠理性做到的事,多數人寧願繼續看著損失而不行動,然後就是更多的損失、更多的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如此?是想賭一把?不願面對事實?還是覺得投資會漲回來?我想借鏡康納曼博士書中內容來做這篇心得感想的結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