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精確預測」讀後心得(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精確預測」讀後心得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陳 益 誠
2015/07/09
根據科學家們的「預測在今後的50年裡面,人類將會實現在月球定居、在火星及小行星採礦、建立太空工廠、大腦移植(甚至有可能遠離死亡,獲得比現在更長50~60年或100年的延壽)、機器人外科手術、感官互聯網、人造細菌、DNA基因自我修復能力、單一全球貨幣…;聽起來真的很令人振奮。但是也有一些負面的預測例如:霍金就曾預測人類有可能在未來的80年裡產生自我毀滅、英國一位專門研究小行星的科學家就曾預測,在2080年的時候地球有可能會遭到幾波的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人類很可能會在行星重擊地球時滅絕聽起來是不是又毛骨悚然呢。這些都是「預測」,好的預測我們大家都寄望著它是「準確的,不好的我們當然認為那些都是「胡扯」、「不可能」對吧!其實這就是本書中寫到的一個重點,人類的思維邏輯本來就存在著許多「人性的缺失(「思考的藝術」魯爾夫.杜伯里),所以我們都會選擇性的去相信我們自己喜歡的預測。例如201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前,其實美國CIA早就接獲一些訊息的徵兆,但是當時並沒有人相信那些訊息會與「從空中恐怖攻擊有關。最近看了「加州大地震也對加州的地震預測做了一番瞭解,其實人類對於地震的預測已有上百年的研究歷程了,可是直到今天科學家還是沒有辦法「精確預測」地震,但是如果就近50年以來發生過的大地震,真正對地震預測接近精準的案例來看,中國地震學家曾成功預報了197524日的遼寧省海城大地震,政府在地震前一天疏散了一百萬人。還有1976728日唐山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實際上該次地震前已有預測,青龍縣就根據地震預測採取措施而避免了重大損失。另一次成功的預測是19991129日的遼寧省海城市大地震,中國地震局提前一週發布預測,未傳出傷亡。日本的地震預警主要是指「緊急地震速報」,截至20123月,日本主要依靠氣象廳的235處地震儀和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設在全國的850處高敏感度地震觀測網來發布緊急地震速報。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每當感受到地震搖晃時,迅速打開電視機立馬就能看到氣象廳發布的緊急地震速報。也許是因為「加州大地震」上映爆紅的影響,美國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http://www.scec.org/也在一夕間串紅起來,根據當地媒體的報導: 聖安德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確實是存在的,但是研究人員稱:「幾乎不可能發生如此嚴重的強震(電影中的地震強度是9.6)因為該斷層不夠長、也不夠深,而且地震的預測技術,也沒辦法達到電影中呈現的那種效果。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人可以完全「預測未來加州地震可能甚麼時候發生?在哪裡發生?及其強度。倒是有一句比較安慰人的報導:「就算它是可能會發生的,它的可能強度也不會超過8級以上?。為了能進一步的去瞭解為什麼中國在地震的預測上面,好像比日本及美國準確一點,特別透過一位還在北京光華學院的同學關係,去請教了一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根據該所的相關單位「地殼應力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震預測研究所」人員的協助,大概瞭解了地震的預測工作,但是結論是:還是不能100%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及強度。唯一比較成功的因素推斷並非完全靠的是地底下震動的數據,反而有時候需要去觀察「地下水的大量落差、「大量動物的異常行為變動、以及「過去歷史的紀錄」等來做佐證推斷。在我們身處「大數據」的今天,各式各樣的巨量資料處裡技術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成熟階段,但是我們還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預測失誤,過去沒有人預測到911的恐怖攻擊,沒有預測到2007年的美國房市泡沫及華爾街股市的大崩盤。那麼現在我們能預測「歐盟會因為希臘及葡萄牙的問題會真的崩解嗎?、「中國在2025年以前會與美國日本爆發戰爭嗎?、「全世界會因為南北極的急速暖化及海水溫度的逐年上升而不再適合人居了嗎?、「2020年以前會再度發生全球經濟大蕭條嗎?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甚麼方法論可以精準預測,但是作者把所以造成預測不精確的問題所在,尤其是出於「人的問題一一的點出來。

另外,這本書繕寫的方式一開始就非常引起我的注意,因為這本書在所有的「引用概念來源」方面相當的嚴謹,光是看它的「原註」(書中引用的原始來源及出處),及「譯註」(對引用的專業名稱等的翻譯及註解)就很精彩了。有一點像「論文」的寫法,作者對於書中所有的「引用概念來源」都標明得很清楚,它的好處是這些書中的「引用概念來源」可以成為你自己在未來研究與「精準預測相關問題的時候,一個豐富的參考資料庫,因為作者已經幫你整理好,而且都查證過了,對於經常有興趣去「延伸閱讀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好用。另外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奈特.席佛(Nate Silver)」不光是在2012年美國的總統大選,成功預測歐巴馬的勝選,而且在50個州的個別選舉中,49州預測正確,35名參議員選舉更完全命中。《時代雜誌》並將他列入「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名人」。奈特.席佛(Nate Silver)從小就對數字與思考展現興趣天分,六歲便開始預測棒球賽事,高中時代曾拿過密西根州辯論冠軍,後來進入芝加哥大學主修經濟學,並在大三前往倫敦政經學院研修一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安侯建業事務所(KPMG)擔任顧問。利用工作之餘,研發出一套創新的棒球賽事預測系統(PECOTA),因為精準至極,甚至吸引棒球界聖經Baseball Prospectus2003年向他收購。席佛也將他統計與預測的天賦應用於德州樸克,曾經短期內就讓他贏得上千萬元財富。他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成立了「五三八」網站,發表他的選情預測,獲得廣泛注意,隨後他在這個網站公布預測,成功預測歐巴馬的勝選。其實這本書的英文The Signal and the Noise有人把它翻成「正確訊號都是藏在雜訊裡」,也有人翻成「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號」,都蠻傳神的,但是翻成「精準預測」卻讓人有一種好像在講怎麼樣去準確的做預測,或者讓人有一種與「股市」,或是報什麼「明牌」有一點關係的感覺。事實上,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提供「方法論述(Methodology)」方面的書,但是它隱含的內容卻比告訴你方法論更有價值的一些東西在裡面。

我們讀了許多有關「大數據」或「巨量資訊相關的書以後,也許許多人會認為哪些都是「關乎全人類的大事」跟我現在每天上下班或做生意有甚麼關係嘛。是的沒錯,但是「精準預測」這本書的精隨是要教導我們不要去「誤判」及如何去分辨那些是有意義的資訊,那一些是無意義的資訊,我們怎麼樣從海量的雜訊中間找到那些有意義的資訊,來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另外就是,數據導向的預測會成功也會失誤,而其中關鍵除了上述要能培養出「慎思明辨」的思維能力以外,再就是不要忽略了「人的解讀比數字更關鍵」。在這本書裡面,作者針對從一般我們生活上的,諸如:球賽(棒球)結果與球員的價值評估,樸克賭局、西洋棋賽、股市投資,甚至擴及到政治選情、金融風暴、氣象、地震等跨領域的預測難題,都做了精闢的個案分析,雖然橫跨了許多不同的領域,但是預測要精準,它背後的原則與邏輯卻都是一樣的。其實人類從古到今,始終都是處於一個所謂的「知識不對稱」(現在Internet時代稱之為「資訊不對稱」)的環境裡,最顯明的例子是以前在古代君王統治時期,宗教主導著一切,而當時所謂的「知識」都是掌握在一些少數宗教的「神職人員」手裡,而一般的大眾並不允許去接觸更多「知識」的,於是「知識暴力」由此而生。君王憑藉著「知識不對稱」來統治人民,透過「知識暴力」去剷除異己。現代Internet時代了,老實說應該算是「知識不對稱」已經大大的改善了許多,難道還是有「知識暴力」嗎?是的,例如:食安風暴裡的「黑心油、「合成飲料、「人工肉類都是因為「資訊不對稱(那些做「黑心油的人根本就知道這些黑心油是有害人體的)但是吃油的大眾們並不知道他們花錢買來吃進身體裡的是有害身體的油品),這些無辜的大眾就成了「知識暴力」下的犧牲品了。

前面提過「精準預測」是有助於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但是,是不是「正確的決策」判斷,好像要在事件發生的當剎那間,才能夠說那是一個「正確的決策」。所以這又繞回到「人性天生的思維缺陷」裡,所以我們大致上可以把「精準預測」委之於對「如何從巨量資訊中抉擇出正確的資訊,有點與所謂的「方法論」(Methodology)有關;至於要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則要從經常培養自己「正面思維」(Positive Thinking)開始。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好了: 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 US Airways Flight 1549)是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執飛,由紐約市的拉瓜迪亞機場經停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道格拉斯國際機場,至華盛頓州西塔科西雅圖的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商業客運航班。2009115日,一架既定飛本次航班的空中巴士A320-214飛機,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機長在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該航班於升空6分鐘後緊急迫降於曼哈頓城的哈德遜河河面,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河奇蹟」或「哈德遜奇蹟」。當事件發生的當時,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機長發現不能掉頭折返機場,於是準備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伯勒機場作緊急降落;但其後機長又發現當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機長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後來根據許多航空專家及航空心理學家研究及訪談沙林伯格機長後,做出案例的結論是:(1).機長本身專業經驗及危機處理的能力,(2).與機長是一位樂觀經常抱有「正向思維」的人格特質有關。以下就本書一些特別值得提出來的部分概述如下:

1. 資訊越多,問題越多
最早的資訊科技革命不是微晶片之後才來的,而是印刷術。書籍在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在古代寫的人不多,讀的人也不多,因為書籍是專門給君王及貴族階級的奢侈品。印刷術出來以後,其實最初的印刷術是為了傳教,能夠快速而且經濟的印出「聖經」給傳教士傳教用的。可是由於人們對聖經「解讀不同,結果導致後來的宗教的革命及殘酷戰爭的殺戮出現。到了現代,隨著資訊的愈來愈發達,可是造成極大的「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人都會有「資訊完美化」的偏誤,也就是一種保有「完美故事」的偏誤心態。就生理演化來說,現代的人類與古代的人類,就演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我們面對的資訊量,及資訊的多元化卻比古代的人,要多要複雜上好幾千萬倍,但是我們仍然是以「完美故事」的心態去選擇我們「喜歡」的資訊去相信它,所以我們人類在面對許多需要去「預測」的時候,還是發生了許多許多失誤的地方。就像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2007年美國「房市泡沫,其實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到了「史上最大的房市泡沫的說法,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早在2000年就在他的書《不理性的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裡就提過房市泡沫的開始,其實陸陸續續還有許多專家們都提出過類似的警語,根據事後統計「房市泡沫」這四個字在2001年的新聞報導中出現過8次,但到了2005年卻躍升到了3447次,知名的報章及期刊對方是泡沫的討論每天增加到10次之多,很多人還是相信它是不會發生的,最令人奇怪的是連許多的「信評機構」還是選擇他相信的,根深抵固的不做任何的改變。有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就是針對美國房市泡沫及雷曼兄弟破產事件敘述的很詳盡的一本書,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延伸去閱讀一下。由於這中間有許多的書,都談論過金融危機預測失誤的原因等等的,在這裡就暫且省略不提了,但是它們之間可以參考的倒是有四種共通之處主要失誤:
    房市泡沫可以視為一種差勁的預測,屋主和投資人認為價格上漲就表示房屋的價值會持續的攀升(這和我們台灣目前的房市裝況非常相似),事實上歷史顯示這樣反而會讓價值容易下跌。
    就信評機構來說,就像雷曼兄弟這樣的銀行一樣,問題不是出在於信評機構沒有看到房市泡沫,相反的對於房價可能出現的崩盤,他們預測模型充滿了有缺陷的假設和錯誤的信心。
    所有的普遍失誤是,不管是房屋的擁有者或是投資人,普遍的預測偏誤都是「別人加一美元,那我再加五十美元」自己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棒的心態在做主。
    大家都沒有預測到房市泡沫以後釀起的金融危機,而它會引爆另一波的經濟問題,而這些經濟上的問題往往會引發更深遠的衰退。

2. 預測不在追求是與非,而是估算「機率。有精準的「機率,才能做出有力的決策,而且預測時不能忽略「誤差」並要勇於承認有「不確定性」不要陷入「名嘴或專家偏誤」的陷阱裡
作者在這個篇幅裡為了印證這個例子,舉了許多所謂的「名嘴」預測失誤的故事,而且還特別強調「專家讓媒體訪問的愈多,他的預測就越糟糕」因為名嘴及專家多有黨派或主見誤導壓力的偏誤,尤其是在一些容易陷入「兩刀論法」的議題上面,名嘴及專家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簡單化論述」的陷阱裡而不能自拔。書中特別針對「做出更好的預測在於《正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特別用「刺蝟」與「狐狸」的思考模式來做比較舉例。例如:刺蝟在思考專注方面是採取「專注一個方面的問題」;但是狐狸則不是,狐狸比較採更寬廣的視野去面對周遭一切的變化,而且狐狸比較會懷疑多慮。在適應能力方面,刺蝟在遇到危險時所採取的方法比較單一不變,而狐狸則是變化多,不容易被敵人輕易的預測到。刺蝟在遇到挫折時就好像一切都去怪東怪西的,都是別人的錯,要不就是怪自己今天運氣不好;但是狐狸卻是會邊做邊檢討自己的錯誤,而且會隨時去修正這些錯誤,試圖找到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刺蝟處裡資訊的模式是依次序先後及單純的從屬關係一一的去處理,而狐狸則是包容所有複雜的可能資訊,從多元多角度模式去辨認,再做出決策的。刺蝟是比較堅持自己的自信去做預測的,而狐狸則是小心謹慎依賴觀察不是理論,去做出預測的。當然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一些研究來支持他的論點「狐狸預測成功的機率比刺蝟高出很多」。作者也列出了一些建議的原則(如下):
    用機率思考
所謂的機率就是%,因為數字會說話,機率就是依據一些實際發生過的數據,透過數學的演算方法,去做分析比較,最後再依照統計的%來判斷預測的結論。說的白一點,就是任何的預測還是要回歸到「數字化」,當然這些選用的數據必須經過一定的篩選,盡可能地達到「適度的量化程度(例如:樣本數量的多少,以及它的寬度及廣度等因素的考量)
    今天的預測就是你到目前為止最好的預測
   作者建議我們不管是在做任何的預測時,盡管你前面已經做過多少次的
   預測了,只要是任何新的數據出來了,需要再做一次的預測時,一定要
   謹守原則,這一次的預測才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預測,絕對不要受過去
   預測的影響而產生偏誤。
    尋求共識
所謂的尋求共識並不是要你去依附別人的預測,而是在多元複雜的資訊環境下,更要做到「多維的角度」去做預測,去比較「機率」的嚴謹程度,避免產生「名嘴或專家偏誤的發生。

3. 做預測時不要陷入一發現「有相關就解釋成「有因果」的陷阱裡。根據預測的機率,做了最有利的選擇,即使結果不好,但是還是一個好的預測
一發現「有相關就解釋成「有因果」的思考反應模式,本就是天生的,因為人類從幾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到現在,在這一方面的演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根據生物學家及心理學家的研究「(Hunting)狩獵、(Searching)搜索及(Defensing)防禦」的本能是生物基因繁延演化裡最基本、也是最深層而始終沒有太多改變的部分。可是我們人類的生活環境,自古到今卻改變得非常劇烈,舉個古代的例子好了,當你有一天正在野外森林裡狩獵的時候,忽然間你看到你周邊的人都在向四處逃竄的時候,沒去想到底看到的東西是暴龍還是劍龍,這時候所有生物一定是先跑再說,絕對不會是「停」、「看」、「聽」,因為那些沒有在第一時間跑的生物,後來都沒有機會再繁延下去。就是因為迅速靈敏的反應是存活的重要條件,緩不濟急的思考則是有害的,而且人類的行動比思考要強很多,這些老祖宗的基因造成我們雖然到了現代,仍然深深的在in mind支配著我們在第一時間的各種反應,所以大部分的人對一發現「有相關就解釋成「有因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重要的是我們既然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將「預測」做得更精準一點,所以我們一定要訓練我們自己,在做任何的預測思維時,盡可能的不要陷入一發現「有相關」馬上就解釋成「有因果」的陷阱裡,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去identify這些進來的「數據資訊」裡面,那些是對的,有用的資訊,那些是雜訊,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也是人性思維上的天生缺陷,就是人類都有「趨吉避凶」的主觀因子,隨時隨地的在主宰著我們的第一思維。就像遠古的「占卜」之術,以及發展至今的「農民曆」上的「黃曆」都有著人類「趨吉避凶」的影子。許多人出遠門要看黃曆,結婚囍請更離不開黃曆,有事沒事都到廟裡去捻一炷香「趨吉避凶」的想法事實上早已佔領了你所有的心域裡。事實上這種「趨吉避凶」的心態並沒有甚麼不好,但是在「精確預測」上來說,最容易也是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當你在選擇「對的資訊的時候,很可能這種先入為主的心態,影響到我們對於識別哪一些是「雜訊」,哪一些才是「對的資訊」產生偏差。就像一個賭徒參加一個梭哈的賭局一樣,要想贏得這場賭局,除了要靠著比對手更多一份耐心及毅力以外,再其次要靠的就是:(1).「微觀競爭對手的牌面吉他「下注的方式 (2).計算各兢爭對手在檯面上的「牌」出現過的佔比,以及「可能勝出牌型所需要的「牌,未來出來的相對機率是多少。當然任何的「賭局」都會有許多臨時,意想不到的結局出現的,並非依照上面的法則就能一本萬利,人家不是說「賭徒心態」嗎?就是說個「貪」字,如果依照統計學來說,如果一個賭徒經常都能夠依照上面的法則去賭每一盤賭局的話,照理說是應該會勝出多於敗績的,但是如果一旦起了「貪」念,那很可能就會陷入「先入為主」的陷阱裡,以致造成在蒐集計算檯面兢爭者出牌及下注的牌數及牌型上面出錯,而終至潰敗收場。所以作者告誡我們,在預測的時候,只要按照既定的法則去做預測,做出了最有利的「選擇」,即使結果不好,但是還是一個好的預測;正因為任何的預測,既然是預測嘛,就沒有可能是一定百分百的精準無誤,而這裡面強調的是「經驗的累積」。

4.   當大家不免被雜訊迷惑時,問問自己,你有甚麼法寶,能讓自己更接近真相?跟著法寶走,不要跟著群眾走。
你曾經在某個會議裡保留過你的意見嗎?一定有過,我們經常在群體會議中保持沉默,就是一種人性上「團體迷思」的錯誤思考模式,總不想自己成為群體裡的搗蛋者,而心理上總會認為「其他人必究不會是笨蛋」的。就這樣,我們退縮並且沒有提出異議。倘若團體裡人人都這麼做,「團體迷思」便會就此產生。在心理學解釋這種心理就是: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因為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最終這個團體便有可能會做出一些愚蠢的決定。也就是說,最後會產生出每個成員在平常情況下或許都會加以否定的一些決定。這裡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軍在古巴的豬玀灣事件」,時間回到1960年的三月份,美國的特勤單位開始組織反共的古巴裔流亡人士,希望借著這些流亡人士的手,推翻當古巴的卡斯楚(Fidel Castro)政權。到了1961年的一月,當時美國新科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Kennedy)剛就職兩天,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便將先前擬妥的入侵古巴秘密計畫呈報給甘迺迪。19614月初針對這項入侵古巴的計畫,美國政府高層在白宮張開了一次秘密的閉門會議,與會的甘迺迪總統與他的顧問群們,全部對這項入侵計畫投下贊成票。1961417日在美國海軍、空軍及中情局的協助下,一支由1400位古巴流亡人士組成的突擊旅,在古巴的豬玀灣(Bay of Pigs)登陸。但是偏偏演出失常,而且是荒腔走板,結果在短短三天裡面近200多名的突擊隊員傷亡還不說,剩下的1200多人也都被古巴軍隊團團圍困而全數被捕淪為戰俘。甘迺迪的「豬玀灣入侵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被認為是美國外交政策上面最失敗的一次。這次的行動失敗,坦白說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真正令人意外的是,這麼離譜的計畫為甚麼會被高層一致通過呢?這次行動所有的假設前提都是錯的,例如:美方盤算古巴一定不會出動空軍出來(太低估古巴的空軍戰力),而且美方還盤算如果這1400人的突擊旅不能一舉得手,還可以轉進艾斯坎布雷山脈(Escambray Mountains)躲藏,並以該處為基地,展開與卡斯楚的游擊戰,然而如果稍微瞄一下古巴地圖就知道了,這個設好的聚集點「艾斯坎布雷山脈與「豬玀灣的距離少說也有個150公里遠,而且中間隔著滿是沼澤區,根本是難於跨越的一個崎嶇丘陵地。最後最讓專家們笑掉大牙的是,這支突擊隊才剛剛登陸,不但遇上古巴強大的陸軍圍困攻勢,而且還遭到古巴空軍的轟炸,將兩艘先頭的補給艦給擊沉,突擊隊頓時陷入孤立無援的緊急狀況,終至被殲滅及俘虜的命運。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做預測資訊的資料蒐集分析及研判時,只要我們審視過確實是用對了方法,這時候就應該堅持自己所做的真相挖掘及預測的結論,不應該人云我云的跟著群眾走。

5. 最後就是要保持客觀,隨時依據訊息而更新預測,才有可能是精準的預測。
我們的大腦處理資訊是用趨近法的方式,這比較不是一種經驗上的事實,而是一種生物上的必然。我們感知到的輸入資訊,比我們能用意識考量的多得太多,我們就將資訊分解成規律和模式,來處理這個問題。在高度的壓力之下,生活的規律會被去除,911事件之類災難後倖存的人,對他們的研究發現他們可以回想起經驗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常常覺得跟大環境完全脫節。比如,請你預估一下來年股市會怎麼走?或是,請你評估一下貴公司未來三年能夠達到多少營收。進行這些預測時,我們同樣會面臨過度自信效應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總是系統性的高估了我們在預測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的高估了。其實這種過度自信的心理,所在的案例非常普遍,例如:根據專家的統計,將近99%以上的人們在面對鏡子裡的自我的時候,都是趨向於「正向肯定的自信」,還有一個普遍的案例是,絕大部分的汽車駕駛者,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應該是中等以上的水準。企業經營者就跟那些想結婚的人一樣,他們都確信自己能夠免於一些慘不忍睹的統計數字。的確,欠缺了過度自信效應,經濟活動恐怕會更為低迷,就拿餐廳經營來說,每位餐廳老闆都夢想著打造出另一間「最令饕客激賞的餐廳」,殘酷的是大部分的餐廳在開張後三年之內,就會因撐不下去而關門大吉,更令人無奈的是,在經營餐廳這方面,長期來看個人出資投報率竟然低得嚇人,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餐廳經營者其實都在補貼他們的顧客。

另外,我們常常聽人說:這個人真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個人,原本「自我感覺」是心理學的衍生詞,意指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力的過度主觀感覺、異於一般人的看法。現在「自我感覺良好」卻普遍被用來譏諷一個人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裡,對現實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成為一個流行的負面用詞。其實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類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過度自信思維模式,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只是我們自己常常不自覺而已,當然隨著個人融入群體的生活經驗及際遇,而產生隨人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已。但是,這種隱允在人性思維上的缺陷,並沒有因為後天而完全消失,所以作者就是要告誡我們,每當我們在做任何的「預測」的時候,隨時隨地要敦促自己要保持盡可能的「客觀,要能保持對「預測」任何可能的風吹草動的警覺性。再回到上面提過的911恐怖攻擊的案例,作者採用的是「畢氏定理」來演示這一次的恐怖攻擊,例如:假設在第一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的北座大樓之前,我們估計曼哈頓的高樓遭恐怖攻擊的可能性只有大約兩萬分之一因為在911之前的25000天中,曼哈頓上空的航空狀況出現過兩次意外,一次是1945年的帝國大廈(1945728日被空軍一架B-25撞擊),另一次是1946年在華爾街40號曼哈頓銀行大樓(1946320日晚,被一架美國空軍Beechcraft C-45 飛機撞在大樓北側,後改建成現在的川普大廈)這樣在任何特定的一天,這種意外發生機率就是1/12500。如果用畢氏定理來計算,第一架飛機撞擊上的那一刻,我們分派給恐怖攻擊的機率就會從0.005%增加到38%。前面提過我們要保持高度警覺,不要太主觀,一定要保持客觀及冷靜,所以這時候對進來其他的資訊(劫機者同時劫持了共四架民航機),我們就要立即的做重新「預測的動作,所以推算第二架飛機撞擊的機率就變成,幾乎確定到99.99%。如果這時候太主觀了,就有可能不會去想那另外被劫持的三架飛機的航向及它可能攻擊的目標了。

最後,做一個小小的結論:要做一個「精確的預測,除了上述提出來的五個觀點以外,也許我們可以試著訂定一些法則,做為未來我們,做預測時的參考:

法則一、要能接受人類天生在「思考謬誤」上可能的缺陷,但是我們要盡可能地
        去用「客觀」及「微觀」去補強這些思維上的缺陷。
法則二、身處「巨量資訊」環境的今天,我們要隨時培養我們對「資訊」的敏銳
        度及識別的能力,釐清那些才是「對的資訊」,那些是「雜訊」。
法則三、分清楚「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法則四、預測過程中,學習嘗試「與犯錯共存(也就是允許適當的犯錯),這是
最能快速累積寶貴經驗的法則。

法則五、要學會用正確的機率心態與經驗法則來思考這個世界。